《漢魏兩晉南北朝詩歌·南北朝詩歌·南北朝文人詩歌》鑒賞
南北朝文人詩歌同前代詩歌比較,在內(nèi)容與形式上都有了很大發(fā)展,經(jīng)歷了若干重要階段:
①元嘉詩歌
元嘉,是宋文帝劉義隆的年號,從公元424—453年,約30來年,占劉宋王朝的一半。元嘉文學十分繁榮,實際上代表了劉宋整代文學。這個時期詩壇上發(fā)生了一個重大變化,即:山水詩的興起,玄言詩的衰落。這個變化,表明了統(tǒng)治詩壇達100多年的玄言詩,已經(jīng)向新興的山水詩轉變,也標志著我國詩歌進入了一個新的重要發(fā)展階段。
元嘉詩壇上有不少有成就的作家,主要有世稱的“元嘉三大家”,即:
首先是促成晉宋詩壇發(fā)生重大轉向的代表人物謝靈運。他是東晉晚期庾闡、殷仲文和謝混等人開始以自然山水為詩歌描寫對象之后,在我國第一個大量寫作山水詩的作家,是我國山水詩派的開創(chuàng)者。
與謝靈運齊名的,還有顏延之。他的詩歌雖有“體裁明密”之名,卻缺乏創(chuàng)造才能,只是“鋪錦列繡”而已。因此,其名雖與靈運并列,實際成就遠不及謝。
“元嘉三大家”,另一大家是鮑照。他真正可與謝靈運并列,而其文學成就實際超過謝靈運。他在詩歌、辭賦和散文等方面,都有杰出的第一流作品。鮑照的大量七言詩和以七言為主的雜言樂府,促成了五言向七言的轉變,為后來七言歌行的發(fā)展奠定了良好基礎。所以王夫之稱他為“七言之祖”。
②永明詩歌
文人詩歌發(fā)展到齊代,又發(fā)生了一個重大變化,即在詩壇上出現(xiàn)一種自覺地講求聲律的新詩體——永明體。
齊代永明間,周颙依據(jù)和摹擬佛經(jīng)梵文讀音,把漢字定為平、上、去、入四聲,著《四聲切韻》一書(已佚)。后來,著名詩人沈約、王融等人,又根據(jù)四聲和雙聲疊韻來研究詩句中的聲、韻、調的配合,提出了詩歌聲律的運用,應當避免“八病”(即“平頭、上尾、蜂腰、鶴膝、大韻、小韻、旁紐、正紐”等八種聲病)的主張,并結合建安以來詩歌講究對偶、詞藻、用典和雕琢等技巧,創(chuàng)造出一種新詩體。因它產(chǎn)生于齊武帝蕭賾永明年間,故稱“永明體”。這種詩體的創(chuàng)作特點,講求精密的聲律和工整的對仗;篇幅一般比較短小,為唐代律詩的形式奠定了基礎。所以說“永明體”是我國格律詩的開端。它反映了詩歌從比較自由的形式走向格律化的自然趨勢。“聲律說”的創(chuàng)立,永明體的產(chǎn)生,不但對詩歌的發(fā)展有了很大影響,而且波及辭賦、駢文和后來的詞、曲等若干文學樣式的創(chuàng)作。因此,它在詩史發(fā)展上具有重要的劃階段的意義。
然而,永明詩歌成就并不高。當時的著名詩人,有“竟陵八友”,即聚在竟陵王蕭子良周圍的沈約、王融、謝脁、任防、陸倕、范云、蕭琛、蕭衍等八人。謝朓最長于詩,任、陸則工于散文,而沈約兼有詩文之美。“永明體”的代表人物,一般都推謝朓、沈約和王融等三人。
這個時期最杰出的詩人是謝脁。因他與謝靈運同族,所以世稱“小謝”;其出身也相似,所以,謝朓詩歌受謝靈運影響較大,現(xiàn)存的優(yōu)秀詩篇,大部分是山水詩,有的作品還有摹擬謝詩的痕跡。但他的詩的風格,卻與靈運詩富麗精工、典雅厚重不同,而是自然秀逸,清新工麗。他的作品奇章秀句往往錯出,精麗而勁挺。而沈約,所作詩歌數(shù)量最多,且在理論上代表“永明體”的主張,但是,詩歌創(chuàng)作的實際成就不如謝朓。至于,“永明體”其他作家,如王融、范云等人,常常彼此唱和,詩風也近似,沒有突出的表現(xiàn)。
③梁、陳詩歌
南朝文人詩歌到了梁、陳時代,出現(xiàn)了“宮體詩”。何謂“宮體”?這是指在梁代宮廷中形成的、以雕飾柔靡形式寄寓宮廷生活和貴族娛樂內(nèi)容的一種詩風。其主要代表者是梁簡文帝蕭綱和梁元帝蕭繹,其他如庾肩吾父子和徐摛、徐陵父子,以及張正見等著名詩人。這些寫宮體詩的作家,也寫過一些藝術性高、內(nèi)容比較健康的作品。對于“宮體詩”,歷來論者都持否定態(tài)度,但在藝術上,在詩律發(fā)展史上卻留下了自己的腳印。它繼承了“永明體”注重聲律的傳統(tǒng),更加講究調聲選色、數(shù)典屬對,詩歌更為規(guī)整工麗,更趨近于后來的律詩。
當宮體詩風彌漫文壇之際,卻有少數(shù)詩人如江淹、吳均、王籍和何遜、陰鏗等,寫了內(nèi)容比較健康充實、感情真摯的作品,其中以何遜、陰鏗二人較為突出。
何遜與江淹并稱為梁朝的代表作家,自少有文才,得到前輩蕭衍、沈約等人的推重,其作品雖不多,但不乏佳篇。他的詩風近于謝朓,善于寫景抒情,也長于刻劃離情別緒。他的詩歌風格更接近唐詩,受到大詩人杜甫的稱賞。
陰鏗,由梁人陳,是陳代的著名詩人。工于五言詩,擅長寫山水,詩風清新流麗,與何遜相似。他的五言詩尤近于唐人律詩。
④北朝詩壇
南北朝時代,文學中心在南朝,正當南朝文人在范山摹水、講求聲律和大做宮體詩時,北朝詩壇幾乎荒漠一片。直到西魏、北周和北齊時,南朝一些文人如蕭愨、顏之推和著名詩人庾信、王褒等人到了北方,北朝詩壇才有了轉機,才逐漸繁榮起來。于是,庾信、王褒就成了北朝的主要詩人。北齊后朝雖然出現(xiàn)了陽休之、盧思道和薛道衡等幾位比較重要的詩人,但他們主要生活在隋代。其中盧思道的詩,主要寫邊塞題材,蒼涼而有實感,為唐代邊塞詩開了先河。
附圖四:
魏晉南北朝時期王朝更迭簡表
上一篇:《先秦詩歌·《詩經(jīng)》》鑒賞
下一篇:《漢魏兩晉南北朝詩歌·建安詩歌·王粲·七哀詩(三首選一)》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