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詩歌·《詩經(jīng)》·靜女》鑒賞
一
靜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愛而不見,搔首踟躕。
二
靜女其孌,貽我彤管。
彤管有煒,說懌女美。
自牧歸荑,洵美且異。
匪女之為美,美人之貽。
這首詩首先需作解說的字詞有:
靜女:文靜安詳?shù)墓媚铩F洌捍俗鳛樾稳菰~的詞頭。姝(shū疏):美貌;俟:等待。這里的“愛”,遮蔽、隱藏的意思。搔首:用手撓頭發(fā)。踟躕:徘徊不前。
全詩三章,頭一章是寫赴約,一個男子赴情人約會。前二句說,一個美麗而文靜的姑娘,約會城角僻靜之處。后二句承上而寫出:男子到達會面地點,卻不見女子。哪兒去了呢?原來調(diào)皮姑娘見他來了,故意躲起來。于是,男子急壞了,抓耳撓腮地踱來走去,不知所措。這章寫“赴約”情景,多么生動逼真!
下章要釋之字詞是:
孌(luán鑾):嬌美。貽:贈送。彤管:紅色管狀的草。此用王力說,不用《鄭箋》“赤筆管也”的舊注,因為它與下文含意不符。
這是說,美麗而文靜的姑娘,送我一支紅色小草。
煒:鮮明發(fā)亮。說懌:說,同“悅”;懌(yī譯),喜愛。此處的女,是“汝”之通假字,指“彤管”,也指姑娘,語含雙關。
后二句是說,贈給的小草非常美麗,發(fā)著紅光;非常喜愛它(她)
第二章,寫見面,即會面后的情景;末章方贈物示愛。
牧:牧場。歸荑(tí題):歸,此處借為“饋”。荑:初生茅草。洵:實在、誠然。異:驚異,與眾不同。匪:通“非”。女:通“汝”。
這兩句是說,姑娘從牧場帶回來了一把初生茅草作為禮物贈送給男子;男子接過茅草故作驚異地盛贊這茅草真美,實在美!
后邊兩句是說:并非是你送的這草兒本身有多么美,而是因為美人送的,所以我感到它特別美。這是全詩點題之句:前邊對紅色小草的百般贊美;這里又對一把茅草的驚異而極言其美,都只是用來表明男子對女子的愛慕之深,但都未曾言明:“我愛你”! 到了詩尾,才說穿了:上述一切的一切,都是由于“愛美人之貽”,我愛草,只是由于愛你這個人啊。
* * * *
《靜女》,是“十五國風”中的“邶風”——邶地民歌。“邶”,即今河南淇縣以北、當時衛(wèi)國都城朝歌的北方一帶地區(qū)。這首民歌,在《邶風》十九首中最有名的一首,常受選家青睞,入選于各代的選本之中。
它主要是寫一對赤誠相愛的青年男女約定在城隅幽會的情景。詩歌是以男子口吻來寫的,寫得極富情趣,構思也挺別致。
首先,它營造了一個優(yōu)美而富諧趣的意境。詩篇用神巧筆觸為人們提供了這樣一個神往的境界——
一對青年男女,在天真爛漫地相互“逗趣”:姑娘先隱而不見,惹得人焦急萬狀;再又鄭重地贈送禮物——一株紅色小草(是開玩笑嗎?不是,是物微意重)。最后,又送給一大把嫩茅草,表明禮重情深。而男小伙卻語含雙關地“湊趣”:先說小草很美,很喜愛;那把茅草更是美極了,美得令人驚異,令人著迷,盡情地表明自己對“草”的傾慕之情。最后,話頭一轉,說真正美麗的不是草,而是送草之人。于是,兩心相印,互相愛慕的主旨一下揭示了出來。詩歌把那種天真無邪、相互逗趣的男女相會情景,寫得多么活靈活現(xiàn)啊!
其次,這首詩在表達藝術上,采用單線白描“賦法”,沒有一句比興之辭。語言樸實而形象生動,文筆簡明而情趣盎然,把人物的開朗性格、深厚感情和愉快情緒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加上主人公的幽默感,更是十分引人。此詩在用韻上,采取的是一種特殊的押韻方式,即用“轉韻交叉相押”的韻式。全詩十二句,除第三句的“見”字不押韻之外,其余全部用韻。第一章用侯部韻,第二章用寒部韻和脂、微合韻;第三章,則用交叉押韻法,頭一句的“荑”同第三句的“美”相押;第二句的“異”又與第四句的“貽”相協(xié)。這樣,就使詩歌音樂性加強,讀來聲韻鏗鏘。
上一篇:《隋唐五代宋清詩詞·隋唐詩歌·李賀·雁門太守行》鑒賞
下一篇:《隋唐五代宋清詩詞·隋唐詩歌·韓愈·韓愈《聽穎師彈琴》》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