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五代宋清詩詞·隋唐詩歌·韓愈·韓愈《聽穎師彈琴》》鑒賞
(雜言古風)
全詩十八句,前十句模寫彈琴的樂聲;后八句是寫聽琴者的反應。
先看前十句:
原 詩:
昵昵兒女語,恩怨相爾汝;
【詮 釋】
[注]昵,同“暱”,是“昵”的異體字。昵昵,即親近之意。
相爾汝,以爾、汝相稱呼,相爾汝,表示親昵。語出六朝江南民間情歌《女歌》,其中歌辭的每句用“爾”或“汝”,以表彼此關系的親昵。
[譯]初聽琴聲,有如少男少女的“悄悄話”,附著耳邊,卿卿我我,恩恩怨怨地互訴衷腸,互表親熱的情狀,充滿了柔情蜜意。
原 詩:
劃然變軒昂,勇士赴敵場。
【詮 釋】
[注]劃然,即驟然間。
軒昂,形容精神振奮的樣子或言氣勢不凡。此為高揚。
[譯]接著,琴聲驟變:哇的一聲,像一支“戰(zhàn)士進行曲”奏了起來,勇猛戰(zhàn)士們齊揮戈躍馬沖入沙場,與敵人廝殺。
【賞 析】
這首聽琴詩,作者用摹擬輕聲柔音起句,以寫古琴之泛聲,使得一些諳詩知樂的大師們,也誤以為穎師彈的是琵琶,而非古琴。昔者薛雪曾為之辨曰:“《穎師彈琴》是一曲泛音起者,昌黎摹寫入神,乃以昵昵二語為似琵琶聲。”其實,詩歌摹繪琴聲,呈現了起伏跌宕之姿:忽而輕柔細碎,忽而高亢雄壯;然后,又由剛轉柔,一片悠揚之聲。接著,又翻上一層,讓眾鳥喧鳴的熱鬧場景代替那幽靜安謐的環(huán)境。
原 詩:
浮云柳絮無根蒂,天地闊遠隨飛揚。
【詮 釋】
[注]蒂,原作“蔕”,是今通行“蒂”的異體字,是花或瓜果同枝莖相連的部分。無根蒂,此指云絮飄浮無定著。
[譯]此二句形容琴聲遠揚,悠悠不盡,(經過一場擬似的浴血奮戰(zhàn)),天朗氣清,在寥廓天地間飄著輕盈的飛絮和流云,給人以一種捉摸不定的逗人情思。
【賞 析】
據宋人許彥周評此詩云:“韓退之《聽穎師彈琴》詩云,‘浮云隨飛揚’,此泛聲也,謂輕非絲,重非木也。喧啾……鳳凰,泛聲中寄指聲也。‘躋攀……不可上’,吟繹聲也。‘失勢……千丈強’,順下聲也。仆不曉琴,聞之善琴者云,此數聲最難工。”(詳見《彥周詩話》)
原 詩:
喧啾百鳥群,忽見孤鳳凰。
躋攀分寸不可上,失勢一落千丈強。
【詮 釋】
[注]見,此處宜讀“現”,因此不是“眼所見”,而是在聲中出現。
躋攀,躋,即登。躋攀,意指調曲已越彈越高,有如攀登高峰。
分寸不可上,是說高到不能再高了,發(fā)出了最強音。
千丈強,對此有二說:一說,指千丈有余,極言其低。又一說,“此聲由急響而注于微末,故云‘失勢一落千丈’,既落不可便已,即又過弦而振起,故又云‘強’也。”(王文誥語)以后說為佳。
[譯]正當人們被帶入悠揚氣氛之中時,突然聞到群鳥齊喧,啁啾不已,又讓你仿佛聽見一只鳳凰翩然高舉,獨唱孤鳴,聲音是那樣地嘹亮,那樣動人心弦。
最后,穎師手足并舉,又作攀登高峰那樣的彈奏:前進是那樣地艱難,每上一分一寸也要化大氣力。形容調門已至“高八度”,不能再高了。但還是在攀呀攀,往上登,結果,忽然失勢,一落千丈,似乎從峰頂跌落深淵,但未及淵底,卻又振起。
【賞 析】
這一大段的最后兩句,是否僅僅寫琴聲的起伏頓挫呢?從本篇詩中的“濕衣淚滂滂”和作者的坎坷經歷來看,似乎不止于此,很可能別有什么興寄。比如,包含著對自己境遇的慨嘆等。
宋人蔡絛在《西清詩話》中曾作過這樣的評說:“‘昵昵兒女語,恩怨相爾汝’,言輕柔細屑,真情出見也。‘劃然變軒昂,男士赴敵場’,精神馀溢,聳觀聽也。‘浮云柳絮無根蒂,天地開闊隨飛揚’,縱橫變態(tài),浩乎不失自然也。‘喧啾百鳥群,忽見孤鳳凰’,觀穎孤絕不同流俗下俚聲也。‘躋攀分寸不可上,失勢一落千丈強’,起伏抑揚,不主故常也。皆指下絲聲妙處,惟琴為然。琵琶格上聲,烏能爾焉?”
直接寫琴聲的詩句,至此而止。下邊八句,主要寫作者聽琴后的感受與反應——其實,還是從另一側面來烘托樂聲。
再看后八句:
原 詩:
嗟余有兩耳,未省聽絲篁。
自聞穎師彈,起坐在一旁。
推手遽止之,濕衣淚滂滂。
【詮 釋】
[注]嗟余,自我嘆息。
未省,自謙之辭。省,(xǐng,醒)懂得。未省,即不懂得。
絲篁,指絲竹、弦管,泛指管樂器,此借指音樂。
滂,流溢的樣子。
[譯]詩人說自己白白生了兩只耳朵,聽不懂音樂,不能深諳其中的玄妙之處。更未聽到過像穎師琴聲的忽泛忽約,忽澀忽滑,忽宏忽細,變化莫測。盡管自己不懂,可還是被它深深地感動了:先是坐立不安,在一旁聽琴,時立時坐,繼而涕淚沾襟。這種強烈的人心震撼,教我再也忍受不了了,于是,舉手急忙制止,不忍卒聽了。
【賞 析】
這里起首兩句,作者以其自謙,再贊琴手技藝之高超;接下四句,更以切身體悟,從另一個角度,極贊琴聲攝人魂魄的強大之藝術魅力。
原 詩:
穎乎爾誠能,無以冰炭置我腸!
【詮 釋】
[注]能,本領高超,此指他擅長彈琴。
冰炭置腸,比喻情感受到急烈的震動。此用《莊子·人間世》之典。云:“……喜懼戰(zhàn)于胸中,因已結冰炭于五藏(臟)矣。”
[譯]說穎師這位高僧的琴技實在太高明了,以至于:琴聲一下引人進人歡欣的樂園,一下又將人推下苦惱的深淵。正如把不可同爐的冰炭共置于我自己的胸中一般,令人經受不住這種劇烈的感情震動。
【賞 析】
這一大段的最后兩句,一方面進一步渲染琴藝之高超,同時詩人也借以傾吐自己胸中之塊壘。這個詩尾的結句,實在是極妙了。它不簡單地、概念地大呼:“這琴彈得好極了!好極了!”或者抽象地說:“給我以最好的美的享受”之類話,而是用自己的深切感受,把音樂的效果,通過具象化手法反映了出來,實在值得好好體味。
此詩表現音樂的最大特色是:“以形寫聲”手法。它把穎師所彈的古琴樂曲的千變萬化,琴聲的高低疾徐,抑揚頓挫的節(jié)奏和旋律,都準確地反映在詩篇之中。并且又讓人們在琴師所營造的音樂藝術境界里感受著各種感情的劇烈變化:既喜又懼,且哀且樂,百感叢集,莫可名狀。
上一篇:《先秦詩歌·《詩經》·靜女》鑒賞
下一篇:《漢魏兩晉南北朝詩歌·兩晉詩歌·陶潛·飲酒(選一首)》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