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吳嘉紀·逋鹽錢逃至六灶河作(錄三)·稱貸鹽賈錢》原文賞析
稱貸鹽賈錢,三月五倍利。傷此饑饉年,追呼雜胥吏。其奴吃灶戶,牙爪虎不異。腐儒骨棱棱,隨俗受罵詈。秋清發茱萸,償錢期已至。空手我何之? 鄉廬聊棄置!
錢仲聯 《夢苕庵詩話》云: “野人處境,至為窮厄。”此詩即自述其貧厄至借貸的窘狀。
詩開門見山便將其窮迫之狀告訴讀者: “稱貸鹽賈錢,三月五倍利。”詩人沒有具體描述其貧乏情況,只言借貸一事。借貸是貧乏的頂點,是不能自存者無計之計,而三月五倍的高利貸,則非走投無路者決不肯借,于此可見其窮厄的程度。
福無雙至,禍不單行,本已債臺高筑,又逢荒年,債主和催科的胥吏交相催逼。“其奴吃灶戶,牙爪虎不異”,惟妙惟肖地描繪出債主、胥吏如狼似虎的兇殘面目。詩人定是深受其害,不然不會有如此入木三分的描寫。接著詩人便道出了自己的遭遇: “腐儒骨棱棱,隨俗受罵詈。”腐儒,迂腐的讀書人,乃詩人自稱。儒生在社會上一向是受人尊敬的,此時骨瘦如柴的詩人與普通灶戶一樣受到罵詈,債主和胥吏只認錢。由此可見清統治者對漢族普通知識分子的態度,連歷代統治者對知識分子表面上的一點尊敬也棄置凈盡。
“秋清發茱萸,償錢期已至。空手我何之?鄉廬聊棄置!”寫詩人無力償債,棄家而走。秋至而重陽節到,重陽節是茱萸會的日子,古代讀書人尤喜于重陽登高飲菊酒,插茱萸,吟詩作賦。而詩人此時絕無此雅興,因為還債期已到,他卻身無分文,手中空空。詩人百計營謀,不知計之所出,禁不住自問: “我何之?”只得 “鄉廬聊棄置”,三十六計走為上計。古代讀書人向以信守諾言為美德,此時詩人違諾而逃,足見其境況之窘,又足見債主之不義,不然以詩人的品格是會舍身以取義的。
此詩所敘為借債之苦。不僅寫了詩人借債后所歷種種遭遇,而且抒發了他心靈深處的各種痛苦,無法隱忍的屈辱,刻骨銘心的恨,敘事與抒情在詩人筆下有機地統一起來。在描述“其奴吃灶戶,牙爪虎不異”后,緊接著寫了自己的感受: “腐儒骨棱棱,隨俗受罵詈。”封建社會的讀書人皆以清高為尚,不從流俗,不媚權貴,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向鄉里小兒,便是其例。吳嘉紀性情孤狷,不諧俗,此時竟受鄉里小兒罵詈,心情當是何等痛苦!詩人用這兩句話向讀者敞開了自己心扉,讓讀者自己去體會其中蘊涵著的情感。
上一篇:古詩《吳嘉紀·逋鹽錢逃至六灶河作(錄三)·鹽貴賈歡甚》原文賞析
下一篇:古詩《袁宏道·竹枝詞(錄二)》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