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詩歌·《詩經》》鑒賞
(一)概述
作為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的《詩經》,肇始之早,流傳之廣,影響之深,是無與倫比的。它在距今2590多年前的春秋社會就已廣泛流布。起初,只稱為《詩》或者“詩三百”,到了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后,才被官方正式確認為“經”,“詩經”這個合成詞正式出現。于是,它就成為人們“引經據典”的最主要的“寶典”。至于如今我們仍稱“詩經”,只是沿用舊稱而已。
《詩經》現存詩歌305篇,分為《風》、《雅》、《頌》三大類,大約都為周初至春秋中葉五百多年間的作品。它涉及的地區很廣,東至魯國,西至陜甘,南達江漢,北到冀晉,約包括現今山東、山西、河南、河北、陜西、安徽和湖北北部的長江流域。其中“十五國風”,除“二南”之外,大部分是黃河流域。
《詩經》包括的內容也很豐富,從各個方面再現了當時的社會生活。如按思想內容分類,可有八大項:①反奴役詩;②諷諭詩;③愛國詩;④愛情詩;⑤農事詩(包括勞動歌);⑥祝頌詩;⑦頹廢詩;⑧歷史敘事詩。它們反映的社會生活的面極為廣泛,而且觸及社會本質,并形象地描寫了人們的生活和斗爭,生動地表現了人民的思想感情,具有極高的社會意義。其中不少優秀詩篇,具有相當高的典型性,成為時代的鏡子。
《詩經》的藝術成就也很高,其中最突出的、對后世影響最大的成就,主要是以下三方面:
第一,《詩經》是我國文學發展史上的光輝里程碑,又是現實主義優良傳統的開拓者,具有劃時代的歷史意義。它注意描寫現實矛盾;它如實描繪勞動場景和生產活動;它生動刻畫人物形象和性格;它又善于描寫人物的心理活動;它更善于抓住一個側面加以突出描寫。
第二,《詩經》是我國文學創作的“賦、比、興”表達藝術的創始者。有人統計,在三百多篇作品中,《毛詩》注明“興詩”者,有116篇,占全詩的38%。《詩經》中被朱自清稱為“比體詩”的也不少,占全書相當一部分。采用“比”法者,主要有兩大類,即一是取譬設喻,用明白的方式打比方;另一種是以擬物或擬人手法來表情達意,反映現實,有如后世的詠物詩。在“三百篇”中,用“賦法”的“賦體詩”,占的比重也不小。其具體情況也略有不同。比如,有的是通篇直陳其事,沒有一個“興句”或比喻的“純賦體”,有的是在賦體中或用興者,稱為“賦而興”(朱熹語),也有的是屬于“賦而比”的,即在直陳其事的過程中,也用一點“比”。
第三,《詩經》也是取之不竭的語言藝術的養料庫。《詩經》的語言,純美而富有表現力。它在詞匯的構成和選擇,詩行、章節的安排,以及音韻、節奏的協調等方面,都有卓越的貢獻。它在句式、句型、修辭、章法和韻律等有著十分引人的成就:
①多變的句式。諸如并列式、對話式、排比式和設問式等不下十種;②錯綜的句型。乍看《詩經》句型很單調,主要形式是“四言體”,但它兼有多種長短不齊的句子,錯綜變化,出于自然,生動活潑。③豐富的語助。《詩經》作者很懂得語助詞的作用,詩中語助豐富,使用多樣,還注意了不同的用法;④多樣的修辭。如翻閱全部詩篇,就會發現它所用修辭法達一、二十種之多,常見的修辭格幾乎齊備。它在語言上最具特色的還有雙聲、疊韻和重言(迭字)、疊句的運用。《國風》160篇中,就有85篇使用了迭字,最多的一篇竟用了十組迭字;⑤和美的韻律。我國詩歌,從一開始就是有韻的。《詩》三百零五篇中,除了《周頌》、《商頌》中的七篇沒用韻之外,其余篇篇押韻。擁韻方式,有句句押韻,也有的是隔句押韻,又有的是交叉押韻,還有主從韻式、包圍韻式和相連韻式等等。
漢代傳《詩》者有申培的“魯詩”、轅固的“齊詩”、韓嬰的“韓詩”和毛萇的《毛詩》等四家。魯、齊、韓為今文經學,現皆亡佚,只有《韓詩外傳》存世;“毛詩”為古文經學,盛行于東漢以后,今所傳者即為《毛詩》。
附圖一:
(二)《詩經》作品選讀
上一篇:《隋唐五代宋清詩詞·隋唐詩歌·李白·《秋浦歌》(其十五)》鑒賞
下一篇:《漢魏兩晉南北朝詩歌·南北朝詩歌·南北朝文人詩歌》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