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開
鳴骹直上一千尺,天靜無風聲更干。
碧眼胡兒三百騎,盡提金勒向云看。
這首七絕的題目屬于樂府雜曲,它是詩人的名作,在宋代很傳誦。《倦游雜錄》云:“馮太傅端嘗書此詩,顧坐客曰:‘此可畫于屏障’。”明人楊慎說:“宋柳如京(柳開曾官如京使)《塞上》云云,其詩宋人盛稱之,好事者多圖于屏障,今猶有其稿本。”(《升庵詩話》卷13)可見此詩流傳之廣,影響之大。
詩寫的是邊塞上一瞬間的情景,其整個畫面則由按時間先后攝取的兩個鏡頭所組成。“鳴(qiao蹺):一種響箭。開頭兩句,先描寫一個習射練武的場面。遼闊的塞外,風兒不吹,天高云淡,顯得那么靜謐,是一個難得的好天氣。突然,一支響箭呼嘯著直刺云霄。在這寧靜的時候,它的響聲比平時更加尖利嘹亮,給人一種不同尋常的怪異感覺。“一千尺”,極言響箭射得很高遠。“直上”,形容響箭直插云空的情勢。作為對飛箭情形的描寫,一、二兩句已經從正面表現得極為淋漓盡致了。接著,詩的三、四兩句,再刻畫另一番情景,進一步渲染襯托響箭疾飛的強烈效果。一支有三百名戰士的少數民族騎兵隊伍正在躍馬馳騁,忽然聽到響箭凌厲的聲音,全都勒住韁繩,駐馬向長空仰視。“向云看”三字呼應首句,用“云”字,而不用“天”字,除了避免與第二句重復外,還能更充分地形容出響箭高插云空的情狀。同時,這三個字在時間上有一個短暫的推移過程,空間畫面也隨之而推展。響箭迅捷的向空中射去,三百名少數民族士兵的視線則隨著它而延長。一隊士兵驚奇詫異的神情,一幅廣闊無垠的畫面,將詩的一、二兩句對響箭力度美的直接描繪提高升華了,具有更加感人的藝術魅力。
詩寫了兩個物體,即響箭和胡騎。響箭被描寫得氣勢非凡,顯示出一種強大的力量和奮發向上的精神氣概。而勒馬仰視的胡騎,面對著響箭則表露出贊嘆叫絕而又驚奇疑懼的神情。從中,我們可以體會到作者豁達豪放的情懷。這種精神風貌,說到底,它是宋王朝立國之初,赫日當中,國勢強盛的政治局面在詩人心理上的折射。
上一篇:屈原《國殤》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盧綸《塞下曲》原文|譯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