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逢昶《臺灣竹枝詞(三首)》原文與賞析
黃逢昶
忽訝空中振鐸聲,樵逢谷口問山名。
道儂且住聞天語,鐸子峰前鐸自鳴。
畫棟云飛近海濱,花枝右拂武陵春。
榜人一笑先招手,如入桃源訪道真。
采花莫道菊花殘,朵朵瓊英是夕餐。
忽訝扁舟浮一葉,仙人又到秀孤鸞。
第一首寫游鐸子山時的一個有趣的生活小景。鐸子山在臺北,大概由于巖間溶洞的原因,每當(dāng)風(fēng)起山中便有如鐸鈴之聲,故名鐸子山。
首句“忽訝空中振鐸聲”,說明詩人初游此山時對它并不十分了解。信步漫游中,忽聽空中傳來如鐸鈴之聲,頗感驚訝,于是便有第二句“樵逢谷口問山名”,在谷口駐足,適逢打柴人,不免上前打問。不料樵夫并不有問必答,而是“道儂且住聞天語,鐸子峰前鐸自鳴。”這是一個十分富有生活情趣的生活場面。詩人急切地問此山何名?樵者卻只顧專注地傾聽天上的鐸聲,不僅不與回答,還急忙制止詩人說:“請別作聲,快聽天公的話語!”于是詩人與樵者一起在鐸子峰前傾聽起如鐸鈴的聲音。至于山名為何? 不是已經(jīng)聽到,哪里還用得著樵者道出!
這首小詩輕巧活潑,不僅由于描寫了一個妙趣橫生的生活小景,而且由于語言清新流暢,特別是末句“鐸子峰前鐸自鳴”,兩個“鐸”字連用意義各不相同,使詩句顯得輕巧流利,圓潤活脫,造成一種清淺可愛的意趣。
第二首,詩下有注曰:“臺北大成館右有武陵寮,熟番聚處,取魚為業(yè)。”可見此詩寫的是大成館右武陵寮。寮,本指小房,這里顯然是一座小的村落。村落雖小卻鮮花遍地,又近海濱,村民打魚為業(yè),頗有世外桃源的情趣。
首句“畫棟云飛近海濱”,有畫棟,而且高與云接,顯然是指大成館。它在萬頃碧波的托浮之上,朱梁畫棟隱現(xiàn)于白云繚繞之間,那氣象簡直不亞于蓬萊仙境。二句“花枝右拂武陵春”,是說在那宛似仙鄉(xiāng)的大成館右,于花枝掩映之間,隱藏著一座小小的村落武陵寮。“拂”字用得輕靈,它既有“蔽”、“掩”的意義,如《楚辭·離騷》“折若木以拂日兮,聊逍遙以徜徉”; 又有拂弄的意思,當(dāng)春風(fēng)吹起,花枝飄動,似乎在拂弄著這座小村,使村莊更顯其小; 同時拂字還使人產(chǎn)生親呢的感覺,花與村似乎相親相愛地融在了一起。
三、四句“榜人一笑先招手,如入桃源訪道真?!卑袢?,即船夫。道真,指道之真義。船家與游人打招呼時,先以笑臉相迎,表現(xiàn)出令人可親、可愛的古樸與善良。詩人乘他的小船游玩,簡直就像陶淵明筆下的武陵人,到桃花源里探訪,感受桃花源的真正意義。
詩人由武陵寮這個名稱聯(lián)想到湖南省桃源縣的武陵山,而武陵寮那樸實可愛的船民又使詩人擬想他們就是武陵山中的避世之人。陶淵明《桃花源記》曾虛構(gòu)了一個故事,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緣溪行逢桃花林,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窮其林,得一山,有小口,舍船入之內(nèi),即秦避世人所居之桃花源。對此,歷代詩人多有吟詠。王維《桃源行》云“漁舟逐水愛山村,兩岸桃花夾古津。坐看江樹不知遠(yuǎn),行盡清溪忽見人?!秉S逢昶由武陵寮而聯(lián)想到桃花源,寫出了臺北漁村的安謐可愛,漁民的純樸可親,風(fēng)習(xí)的古樸可敬以及詩人的爛漫情懷。
第三首,詩下有注云:“宜蘭縣有秀孤鸞,其山多菊花,能結(jié)實。海中有一浮嶼,皆仙居,每歲冬初,遣一童子駕獨木舟到秀孤鸞采菊實。有老番從童子至其處,無城市,有人家,異獸珍禽,奇花瑤草,滿目繽紛。歸則壽數(shù)百歲,猶依稀能憶其概?;蛲硬粊?,欲往尋之,則迷路不得其所; 惟隨童子往返,瞬息登岸,迅若云飛?!边@顯然是一個神話故事。詩人這首詩,把個人對菊花的感受與神話故事融為一體,倒也頗有趣味。
“采花莫道菊花殘,朵朵瓊英是夕餐。”開篇表明個人對菊花的特殊喜愛之情。菊花傲霜斗雪,迎寒而開,自古被視為高潔之物。屈原《楚辭·離騷》有“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的詩句,用木蘭與秋菊象征人格的高潔,詩人化用屈原詩句,表明自已與屈子同調(diào),追求高雅與芳潔,并以此勸戒他人,愛花要愛菊花,即使是深秋殘葉,也不要嫌棄,因為那朵朵瓊英是可以育人高潔之性的精神營養(yǎng)。由于愛菊,詩人才記起了仙人采菊的傳說。所以當(dāng)一葉扁舟從海上飄起時,那優(yōu)美動人的神話故事便立刻浮現(xiàn)在腦際。
三、四句“忽訝扁舟浮一葉,仙人又到秀孤鸞?!薄坝牎弊至钊藫渌访噪x。是有所見而訝?還是有所思而訝?是見旁人乘舟上山有所聯(lián)想而訝?還是自己乘舟上山有所感悟而訝?一時難以明辨,給人造成似實又虛,似真還假的心理效應(yīng)。把現(xiàn)實中人與傳說中事融為一體,正是這首小詩的妙趣所在。
上一篇:王凱泰《臺灣雜詠(三首)》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郁永河《臺灣行》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