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歌·張維屏詩《三元里》原文|注釋|譯文|翻譯|鑒賞
三元里前聲若雷,千眾萬眾同時來,因義生憤憤生勇,鄉民合力強徒摧。家家田廬須保衛,不待鼓聲群作氣,婦女齊心亦健兒,犁鋤在手皆兵器。鄉分遠近旗斑斕,什隊百隊沿谿山。眾夷相視忽變色: 黑旗死仗難生還。夷兵所恃惟槍炮,人心合處天心到,晴空驟雨忽傾盆,兇夷無所施其暴。豈特火器無所施,夷足不慣行滑泥,下者田塍苦躑躅,高者岡阜愁顛擠。中有夷酋貌尤丑,象皮作甲裹身厚;一戈已摏長狄喉,十日猶懸郅支首。紛然欲遁無雙翅,殲厥渠魁真易事;不解何由巨網開,枯魚竟得悠然逝。魏絳和戎且解憂,風人慷慨賦同仇,如何全盛金甌日,卻類金繒歲幣謀?
(據古籍出版社排印本《鴉片戰爭文學集》)
張維屏(1780—1859),字子樹,號南山,番禺(今廣東番禺縣)人。道光二年(1822)進士,官至知縣、知府等職。1830年,曾與林則徐、龔自珍、魏源等在北京結“宜南詩社”。當時與黃培芳、譚敬昭并稱為“嶺南三大家”。晚年目睹英國侵略軍的暴行,寫了一些歌頌人民抗擊侵略者的詩篇,《三元里》、《三將軍歌》是其中的代表作。他認為文章應當“順其自然”,“人之文即人之言也”。他的詩樸素自然,無雕飾之弊。張維屏性愛松,又號松心子。他的許多詩文集多以“松心”命名,收在他的《張南山全集》中。
《三元里》是一首古體敘事詩,忠實地反映了1841年發生在距廣州城北僅五里地的三元里人民抗擊英軍暴行的歷史事跡。
1840年,英國侵略軍把罪惡的鴉片戰爭強加給中國人民。1841年5月21日又向廣州大舉進攻。清靖逆將軍奕山戰敗,與英軍簽訂了屈辱的《廣州和約》,激起了人民的義憤,廣州人民紛紛起來抗擊英國侵略者。5月29日,英軍到三元里擄掠搶劫,淫辱婦女。附近一百零三個鄉的群眾自發地聯合來,組織平英團,借用三元古廟中的三星旗作為指揮戰斗的“令旗”。大家宣誓:“旗進人進,旗退人退”,“打死不怨”,表示了誓死抵抗的決心。5月30日,鄉民向被英軍占領的四方炮臺挺進,大部分英軍奔出炮臺作戰。群眾隊伍按原訂計劃,避免與敵人正面交鋒,迅速退卻,把敵人引誘到牛欄崗。當敵人進入包圍圈后,早已埋伏好的近萬名群眾立即發起猛攻。侵略軍遭到了可恥的失敗。英軍派人向廣州知府余保純求救。余受奕山指令,出城對抗英群眾威脅利誘,驅散鄉民,被困英軍才得以狼狽逃脫。
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爭,是近代中國人民第一次自發的大規模的反侵略斗爭。當時家居番禺的張維屏曾目睹耳聞群眾的抗英斗爭。他的《三元里》這首敘事詩,可視為紀實文學,具有很高的史料價值。
這首詩可分為三個段落。首句至“犁鋤在手皆兵器”為第一段,表現了三元里人民對侵略者的無比義憤和萬眾一心、眾志成城的團結戰斗精神?!叭锴奥暼衾?,千眾萬眾同時來?!痹娖婚_始便寫出了這場抗英群眾斗爭的巨大規模和聲勢?!耙蛄x生憤憤生勇”兩句,準確地反映了群眾對侵略者的無比痛恨和義憤。他們是為保衛家鄉而齊心合力與“強徒”戰斗的,因此不用鼓聲的激勵號召,便鼓起了作戰的勇氣;連婦女也齊心上陣,跟英勇的男子們一樣,拿起鋤頭等農具作為武器。據違背軍令自動參加這場戰斗的“水勇”軍軍官林福祥寫的《三元里打仗日記》載: 英軍到三元里時,鄉民鳴鑼會集各鄉群眾,“不轉眼間,來會者眾數萬,刀斧犁鋤,在手即成軍器,兒童婦女,喊聲亦助兵威?!?《鴉片戰爭》第四冊)在戰斗中,婦女們自動從遠方送飯到前線,“凡殺敵者,不論何人,肚饑者皆可取食”(《三元里平英團史實調查會記錄》,見《近代史資料》1954年第1期)?!皨D女齊心亦健兒”兩句,真實地反映了人民群眾抗擊侵略者的激昂情緒。
由“鄉分遠近旗斑斕”至“十日猶懸郅支首”為第二段,生動地記述了鄉民勝利反擊侵略者的實戰盛況。幾十隊、成百隊的遠近各義勇軍,打著各種顏色的戰旗,沿著小河、山路而來。侵略軍一見敢死隊的黑戰旗,便大驚失色,發出哀鳴:“扛黑旗的是敢死隊,我們將難以活著回去了?!蔽醇敖讳h便暴露了敵人外強中干的本質。敵人深知正義不在他們一邊,他們靠的只是手里的槍炮;而鄉民的齊心合力,連老天爺也會被感動而順應他們的心愿:“晴空驟雨忽傾盆,兇夷無所施其暴。”據《三元里打仗日記》載: 英軍被圍后,“時天色晴明,忽而陰云四起,午刻迅雷烈風,大雨如注,日夜不息。未刻后,逆夷之鳥槍大炮,俱被雨水濕透,施放不響。且夷兵俱穿皮鞋,三元里四面皆田,雨后泥濘土滑,夷兵寸步難行,水勇及鄉民,遂分頭截殺”。“晴空”以下六句,十分真實地再現了當時的戰斗情景。接著,詩人對敵軍首領的被殲進行了辛辣的嘲笑和諷刺。丑陋無比的敵軍首領(畢霞),全身裹著厚皮做的鎧甲,卻被我鄉民以戈刺中咽喉。憤怒的勇士割下他的頭來示眾十日。這里引用了兩則歷史故事,借指英軍軍官畢霞被斬示眾。一是《左傳·文公十一年》:“獲長狄僑如。富父終甥摏(沖)其喉,以戈殺之?!币皇恰稘h書·陳湯傳》: 西域都護甘延壽及副校尉陳湯等擊殺郅支,懸其首于蠻夷邸門。車騎將軍與右將軍王商以為“宜懸十日”。
由“紛然欲遁無雙翅”至末句為第三段,憤怒地譴責了投降派對敵人卑躬屈膝,放走敵人,并以巨款媚敵的罪惡行徑。侵略軍首領被斬首后,敵兵嚇得紛紛逃竄,但已插翅難飛。鄉民當時只是想消滅其首領,迫使敵眾投降。這本是輕而易舉的事,而且敵軍首領已經被押,勝利已經在望。但令人們“不解”的是,包圍侵略軍的“大網”卻突然張開,已成為“枯魚”的侵略軍竟然得以“悠然”逃走!“不解”二句對清朝賣國官吏放走英國侵略者的這一可恥歷史進行了高度的藝術概括,表現了詩人的無比激憤。最后的四句,詩人引用了《左傳·襄公四年》晉悼公時山戎請和、晉大夫魏絳力主和戎的故事,影射清政府與英國侵略者議和事,指出清政府的議和只能解除目前的暫時之憂而已?!帮L人慷慨賦同仇”一句,表示了詩人與人民同心御敵的決心。最后用設問結束全詩: 為什么在我們國家全盛而且打了勝仗之時,卻反而向敵人屈辱求和,干出每年向敵人進貢金銀絹帛的可恥勾當呢?這里雖然仍是用的影射(以北宋王朝對契丹、西夏、女真等的入侵一再忍辱退讓,每年輸送大量絹銀以求和的故事,影射清廷于1841年5月26日與英人訂立的賣國投降的休戰和約),但譴責的矛頭是十分明確的,它曲折而含蓄地表現了詩人對清朝賣國官吏的投降行徑的極大憤慨!
這是一首有著濃郁抒情色彩的敘事詩。詩人真實地再現了廣州三元里人民波瀾壯闊的抗英斗爭,有極高的史料價值。詩人運用對比手法,將三元里人民的英勇斗爭精神和所取得的勝利,與英國侵略者被圍困的狼狽丑態及其可恥失敗,以及清政府中的投降派的賣國求和的卑劣行徑進行了對比,表現了詩人的愛國精神和強烈的愛憎感情。語言樸素自然,形象鮮明生動。
上一篇:詩歌·詩經·國風·豳風《七月》原文|注釋|譯文|翻譯|鑒賞
下一篇:小說·羅貫中小說《三國演義》原文|注釋|譯文|翻譯|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