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張九齡
蘭葉春葳蕤, 桂華秋皎潔。
欣欣此生意, 自爾為佳節。
誰知林棲者, 聞風坐相悅。
草木有本心, 何求美人折!
讀完這首詩,我們耳際仿佛回蕩著一曲激動人心的蘭桂頌!不是嗎?作者自比蘭佳,顯示了堅貞拔俗的氣節,由物及人,縱橫對照,我們不感到這種精神的難能可貴嗎?確實,作者浮沉宦海,感慨叢生,《感遇》十二首即為他罷相謫荊州長史后所作。詩人沒有因為仕途失意而頹唐不振,他借蘭、桂來寄托自己以美德自勵、不求人知的思想情操,不失君子之志,無疑是可取的。
詩歌起首四句正面描寫蘭桂,以此作比設喻,為下面結出主意預作鋪墊:蘭草當春乃發,花葉繁茂;桂花迎秋而放,“皎潔”絕塵。蘭吐清芬,桂溢芳香,多么可人啊!他們欣欣向榮,生機蓬勃,或者裝點春光,或者打扮秋色,春秋二季自然地成為“佳節”了。詩人情注筆端,著意點染,為的是托物寄情。果然,五六兩句引出了“林棲者”。他們遁跡山林,不求聞達,自然崇慕蘭桂的品格,贊賞蘭桂的風致,進而引為同調了。這是向正意的絕妙過渡,“林棲者”內涵豐富,作者其實置身其列,既關聯前邊的內容,又與下邊的敘寫絲絲入扣——“草木有本心”此句關紐全篇:以“草木”二字緊扣上面蘭草桂木的描寫,使詩歌脈絡貫通;以“本心”二字拓展意蘊,引出“何求美人折”的結句,用草木的春榮秋茂,香飄芳逸,不是故作姿態,求人折取,來比喻賢者的志潔行芳,情操高尚,不是為了博取美名,求人賞識,顯得蘊藉含蓄,悠然意遠。
清人陳沆指出,張九齡的《感遇》諸篇,“類皆去國以后,澤畔之行吟,湘累之忠愛”,所以“櫝重千秋,珠還合浦也”(《詩比興箋》)。因此,我們欣賞此詩,不只看到作者意匠經營,結撰精妙,更重要的是探求作者的情性心聲,以尚論道志為旨歸,領悟詩中真諦。
上一篇:《念奴嬌 春雪詠蘭·明·陳子龍》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揚州慢·宋·趙以夫》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