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暗草驚風(fēng),將軍夜引弓。
平明尋白羽,沒在石棱中。
在大歷詩壇上,盧綸以其氣勢雄壯剛健、基調(diào)昂揚豪放的邊塞詩而卓立于“大歷十才子”之中。他曾有過軍隊的生活經(jīng)歷,做過軍隊幕府中的幕僚和河中元帥府的判官,因此,他的邊塞詩生活氣息很濃,有盛唐那種雄渾的氣象,令人讀后振奮不已。
這組《塞下曲》(又題作《和張仆射塞下曲》),共六首,這是其中第二首,塑造了一位勇猛善射的守邊將軍形象。詩的內(nèi)容取材于《史記·李將軍列傳》。據(jù)載,漢代名將李廣猿臂善射,在任右北平太守時,有一次外出打獵,誤將草叢中的一塊大石頭認為是老虎,一箭射去,因用力過猛,連箭尾都陷進石頭中了。詩人巧借這樣一個富有傳奇色彩的故事加以點染,僅僅通過射虎中石這樣一個典型的情節(jié),將軍的勇武以及詩人的贊美便盡在其中了。
首句點明時間、地點和場景,即林邊、暗夜、風(fēng)吹草動。深山密林本是猛虎的棲身之所,加之時值夜晚,光線幽暗,耳邊只聽得風(fēng)吹草木“唰唰”聲,草木披紛處,隱約可見一龐大的黑影恰似猛虎狀,此景此況,怎不叫人猛吃一“驚”?這里,詩人僅用一個“驚”字,既寫出了人物的神情,又渲染出一片緊張的氣氛。一“驚”之后,膽小的人說不定會掉頭奪路而逃,而詩人筆下的將軍卻是從容不迫,很有把握地搭箭“引弓”,奮力射向猛虎。上下兩句一緊一松,張弛有度,使人在一“驚”之后,又受到將軍鎮(zhèn)定自如的神情的感染,臨危而不致變色,遇險而不會慌亂。倘若真是猛虎來襲,可以斷定,在如此勇武善射的將軍“引弓”之后,其必死無疑。
后二句,作者省略了當(dāng)時在暗夜中將軍的活動情況,將時間跳躍到次日清晨(“平明”)。將軍搜尋獵物,才發(fā)現(xiàn)“夜引弓”后的結(jié)果是出人意料的:原來是有“驚”無險,射中的并非猛虎,而是一塊狀如猛虎的石頭,并且箭桿尾部裝置著白色羽毛的箭竟已“沒在石棱中”。其膂力之大,射向之準,令人叫絕!這其中盡管有夸張的成分,浪漫的色彩,但從藝術(shù)的真實這個角度來說,令人不能不信服:這是一位如同漢代名將李廣一樣武藝超群、膽量過人的守邊將軍。
短短二十個字,能塑造出如此生動鮮明的藝術(shù)形象已殊為不易,而詩人的意圖恐怕還不止于此。詩人之所以贊美將軍,更是為了贊美這支由將軍率領(lǐng)的守邊部隊。強將手下無弱兵,將軍如此勇武,士氣自然高昂,作起戰(zhàn)來,自然能勇往直前,所向披靡。這是一支有信心、有力量擊敗任何來犯敵人的軍隊,從詩人塑造出的高大威武的將軍形象中,我們可以得出這個結(jié)論。
上一篇:柳開《塞上》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盧綸《塞下曲》原文|譯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