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鑒賞《兩宋詞·張孝祥·多麗》張孝祥
張孝祥
景蕭疏,楚江那更高秋。遠連天、茫茫都是,敗蘆枯蓼汀洲。認炊煙、幾家蝸舍①,映夕照、一簇漁舟。去國雖遙,寧親漸近②,數峰青處是吾州。便乘取、波平風靜,荃棹且夷猶③。關情有④、冥冥去雁,拍拍輕鷗。忽追思、當年往事,惹起無限羈愁。拄笏朝來多爽氣⑤,秉燭夜永足清游。翠袖香寒⑥,朱弦韻悄⑦,無情江水只東流。柂樓晚⑧、清商哀怨,還聽隔舡謳。無言久,馀霞散綺,煙際帆收。
瀟湘圖(局部) 【五代】 董源 故宮博物院藏
注釋 ①蝸舍:比喻簡陋狹小的房舍。②寧親:省親,回家探望親人。漢揚雄《法言·孝至序》:“孝莫大于寧親,寧親莫大于寧神。”③夷猶:猶豫,遲疑不前。《楚辭·九歌·湘君》:“君不行兮夷猶。”王逸注:“夷猶,猶豫也。”④關情:動心,牽動情懷。⑤拄笏:也叫手版。《世說新語·簡傲》:“王子猷作桓車騎參軍。桓謂王曰:‘卿在府久,比當相料理。’初不答,直高視,以手版拄頰云:‘西山朝來,致有爽氣。’”手版,即笏。古代臣子朝見君王時所執的狹長板子,用玉、象牙、竹木制成。⑥翠袖:青綠色衣袖。泛指女子的裝束,也指女子。唐杜甫《佳人》:“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⑦朱弦:用熟絲制的琴弦。后泛指琴瑟類弦樂器。⑧柂(duò)樓:大船后艙的樓,后代指大船。柂,一本作“柁”。
鑒賞 這首詞作于宋高宗紹興二十九年(1159),是張孝祥在歸家省親途中所作。時值晚秋,景物荒涼,一派蕭索。作者沿長江水路行進,江邊風物,動人秋思。與詞人其他的長調一樣,這首詞上闋濃筆寫景,蓄足筆勢,下闋點出主題,巧妙關合。楚江遼闊,浩渺無垠,秋天高曠澄澈,但是百草凋零,暗淡荒涼。岸邊汀洲上,只有幾叢敗落的蘆葦,江邊唯有人家稀疏的炊煙裊裊而上。向晚殘陽,倒鋪在平靜無風的秋江之中,漁人鼓棹,緩緩歸來,好一幅“江村夕照圖”。可是作者并不是想描摹風景,而是隱約中有失意之嘆。悲哉秋之為氣也,寂寥沉悶的秋色讓詞人此時涌起無限鄉關之思。離京城越來越遙遠,遠離了政治漩渦,可喜的是可以和家人團聚。夜深兒女燈前,常伴雙親,撫弄兒女。詩人歸家的歡愉之感與宦途失意一同寫出(詞里有暗示),又把它放在寂寥蕭索的晚秋環境里,更顯得作品基調悲愴,詞中寫作者沿江而下,波平風靜,但離船容與,又似有戀戀不舍之情。“關情有、冥冥去雁,拍拍輕鷗。”這時江上南飛的大雁、白鷗惹起了詞人的情思。所思何事? 緊接著“忽追思、當年往事,惹起無限羈愁”一句便使語義完足,原來此人在回家的路上想起了原先居官的歲月,后面兩句,便是具體寫照。作者化用《世說心語》和《古詩十九首》的典故語詞,寫出當年的歡樂,可是一想到自己的紅顏知己,頓覺心寒意冷。“翠袖”“朱弦”代指中意的佳人。“離鸞別鳳今何在”(唐李商隱《代應》),昔日紅顏已難重尋,想到這里,悲從中來,唯見無情的江水依舊浩蕩東流,而自己的一腔愁怨卻無有窮已之時,遠處又不知是誰在船上臨風撫笛,凄愴的音調,更加引起自己的一腔愁緒,而隔岸的漁舟也唱起漁歌。耳之所聞,目之所見,都勾起哀愁。無言獨立,滿腹辛酸愁怨,末尾化用謝靈運的名句“馀霞散成綺,澄江靜如練”,以景語作結,情寓其中。正如王國維所說“一切景語皆情語”,根據上下文意,末兩句也能品味出淡淡的哀愁。(凌霄漢)
上一篇:《兩宋詞·聶冠卿·多麗》翻譯|原文|賞析|評點
下一篇:《兩宋詞·鄭獬·好事近》翻譯|原文|賞析|評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