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劇曲鑒賞辭典·宋代劇曲·元代雜劇·秦簡夫《宜秋山趙禮讓肥》原文與翻譯、賞析
【油葫蘆】 子母哀哉苦痛殺,恨轉(zhuǎn)加。我這里舉頭一望好嗟呀,傷心老母難安插。空對著賞心山色堪圖畫,故園風(fēng)落花,荒村水褪沙。俺只見斜陽一帶林梢掛,掩映著茅舍兩三家。
【天下樂】我則見落日平林噪晚鴉,天涯何處家?則俺那弟兄每日月好是難過咱。母親也年紀(jì)高,觔力乏,被這些窮家活把他沒亂煞。
【那吒令】想他每富家,殺羊也那宰馬,每日里笑恰飛觥也那走斝。俺百姓每痛殺,無根椽片瓦。那里有調(diào)和的五味全,但得個充饑罷。母子每苦痛哎,天那!
【鵲踏枝】 他可也忒矜夸,忒豪華,爭知俺少米無柴,怎地存札! 子母每看看的饑殺,天那! 則虧著俺這百姓人家。
【寄生草】 餓的這民饑色,看看的如蠟渣。他每都家家上樹把這槐芽掐,他每都村村沿道將榆皮剮,他每都人人繞戶將糧食化。現(xiàn)如今弟兄衣袂不遮身,可著俺貧寒子母無安下。
此劇是據(jù) 《后漢書》 卷三九 《趙孝傳》 增飾而成。故事是說西漢末年,天下大亂,趙孝、趙禮兄弟居宜秋山下,奉養(yǎng)母親,以打柴采藥為生,困苦度日。某日,趙禮上山采野菜,被虎頭山強(qiáng)盜擒人山寨,盜首馬武要剖他心腹。趙禮面無難色,只求準(zhǔn)他一個時辰,回家告別母、兄,然后上山受死,并以 “信” 字為質(zhì)。馬武暗暗稱奇,答應(yīng)他的要求。趙禮回家拜辭母、兄,因趙孝打柴未回,而趙禮又怕誤了時辰,遂未見兄而返回虎頭山。趙孝回來后,心急如焚也上虎頭山,其母復(fù)追趕而來。在盜賊寨中,兄弟、母子爭說自己肥胖,搶著挨刀。此舉感動馬武,詢問姓氏,原來是 “漢朝中三請不至” 的趙氏兄弟。馬武便放三人回家,并贈衣物銀兩。后來馬武遣散嘍羅,去應(yīng)武舉,輔佐光武帝打江山,屢立戰(zhàn)功,并向朝廷推薦趙孝兄弟。
此劇主旨在宣揚(yáng)孝、義、信三字。《后漢書·趙孝傳》 所記,是趙禮為餓賊所得,趙孝去賊處“讓肥”,欲代禮死。“賊大驚,并放之”,要他們送些米來。孝求米不得,“復(fù)往報賊,愿就亨。眾異之,遂不害”。而馬武之事則屬虛構(gòu)。這是一個講信義近乎 “傻” 的故事,常人難以做到,劇中對趙禮兄弟的品格作了充分的描繪。而正因為 “傻”,卻感動了強(qiáng)盜,不但因此得福,也造就了一個將領(lǐng)。以上所選是此劇第一折,寫西漢末年的社會動蕩、民不聊生,比較生動,并通過對比的描寫,揭露了貧富不均的嚴(yán)重社會問題。
趙禮兄弟因兵戈四起,抬著老母,逃到宜秋山下,見山景明麗,卻滿懷傷感。【油葫蘆】、【天下樂】 兩曲,正寫兄弟們心中的惆悵與對生計艱難的憂愁。雖然山色如畫,然而在生活無依無靠的人們的眼中,卻抹上一層灰暗的色調(diào),注意到的不是盛開的花朵,而是風(fēng)吹落花; 不是清清的流水,而是水退沙岸。夕陽下的林木、茅舍,自也有一番凄涼景象。落日平林,歸鴉噪晚,引起了天涯何處是家的無限凄涼之情。而兄弟倆最擔(dān)憂的則是母親年高力乏,經(jīng)不起貧窮顛簸的折磨。景,總是與情分不開,情,決定了對景的選擇角度: 花總是有開有落,水總是有漲有退。興致高的人,看到的是怒放的花兒,很少注意盛開的花朵會凋零; 看到的水是清粼粼的,賞心悅目,水落沙現(xiàn),也會覺得是一道美景。而對流落他鄉(xiāng)的人來說,自然是另一番體會,別一番滋味。這兩曲結(jié)合著宜秋山的自然景色,寫心中悲苦,情景交融,更有感染力。
當(dāng)士人們的生活降落到貧民的水平,與小百姓一起流離失所,他們的眼光就會格外敏銳起來。社會的動亂,受苦的是百姓,有錢人家照樣可以吃喝玩樂,說不定還可以發(fā)些國難財。【那吒令】、【鵲踏枝】 二曲,寫世道動亂中,貧富不均、苦樂懸殊的情況。如果說上兩曲用的是以景托情的手法,那么,這兩曲是用對比的手法揭露和鞭笞這種不公平的社會現(xiàn)象: 富的是殺羊宰馬,飛觥走斝; 貧的是無根椽片瓦,無食物充饑。富人家忒矜夸,忒豪華; 窮人家少米無柴,看看的要餓殺。雖然語言樸實,但是通過對比,仍然具有強(qiáng)烈的感情色彩,最后呼天哭地: “天哪! 則虧著俺這百姓人家”,實在是為平民百姓喊冤叫屈。
【寄生草】 描寫?zhàn)嚸竦谋瘧K生活,用的是白描手法: 饑民的面色 “如蠟渣”,他們上樹掐槐芽,沿途剝榆皮,繞戶討飯吃,已經(jīng)到了生死的邊緣。元曲中描寫?zhàn)嚸駪K狀的作品,無過于劉致的散曲 《上高監(jiān)司》 前套,這一曲雖然字?jǐn)?shù)比劉曲少得多,但其真實生動,也已能追比劉曲。
上一篇:《宋太祖龍虎風(fēng)云會》原文與翻譯、賞析
下一篇:《寶劍記》原文與翻譯、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