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王績
旅泊多年歲, 老去不知回。
忽逢門前客, 道發故鄉來。
斂眉俱握手, 破涕共銜杯。
殷勤訪朋舊, 屈曲問童孩。
衰宗多弟侄, 若個賞池臺?
舊園今在否? 新樹也應栽。
柳行疏密布? 茅齋寬窄裁?
經移何處竹? 別種幾株梅?
渠當無絕水? 石計總生苔?
院果誰先熟? 林花那后開?
羈心只欲問, 為報不須猜。
行當驅下澤, 去剪故園萊。
一個羈旅在外、漂泊多年的人,思念自己故鄉的心情是很迫切的。初唐詩人王績的這首《在京思故園見鄉人問》就將這種思鄉之情表達得十分真切、充分。
讀完這首詩,我們知道作者是一個旅居京華的宦游之人,不僅在外已經“多年歲”,而且是“老去不知回”了。這樣一個身份的人,碰到了故鄉的客人,其欣喜之狀自然是可以想象的?!拔帐帧薄般暠敝?,一連十多個問題接踵而來,如高屋建瓴,似排山倒海,一瀉千里,氣勢十足:友朋舊好怎么樣了?小孩子長得多高了?弟侄輩哪個還在那里觀賞著池臺? 舊時的園林還在否?新樹也應該栽些了吧?柳樹是否疏密成行?茅齋的裁劃是寬是窄?竹子是從何處移來?另外還種了幾枝新梅?水渠總不至于枯竭吧?可石上大概總已經生了蘚苔?院里的果樹哪個先熟?種的花樹哪個后開?這一連串的問題似連珠炮一樣出來。唯其這樣問得急迫,再加上急促的節拍,才顯出作者思鄉心情的急迫,這應該是不言而喻的。舊詩也有舊詩的優點,語句短小精煉,才顯出節拍上的急促,可以增強氣氛,新詩恐怕是難做到這點的。
這首詩的另一個特點是作者提的這些問題都是他原來生活中最熟悉的事物,也是當時最迫切需要知道的情況,因而生活氣息比較濃。朋舊、孩童、弟侄自然不必說了,懷念他們是人之常情,園柳茅齋,竹梅渠水,苔果林花,反映了作者原先也是一個過閑適生活的人。王績本來沒有做過什么高官,主要是過嗜酒隱居的日子,他所思念的一草一木,也正反映了他的思想傾向,這也正是叫“于細微處見精神”了。
最有趣的是最后兩句:“行當驅下澤,去剪故園萊?!彼坪踅涍^作者這一番美好的回憶,一幅田園生活的樂趣圖已經展開,他憧憬著這一怡然自得的生活,而厭惡這羈旅京華多年的宦游,于是已經展開了想象的翅膀,乘著車子,去歸隱了。這里“下澤”是車名,指一種適于在沼澤地上行駛的短轂的車。“行當”兩字,說明了他想這樣做,而暫時又不可能的情狀,是下得特別貼切的。
上一篇:《喜見外弟又言別·唐·李益》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夏夜宿表兄話舊·唐·竇叔向》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