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鑒賞《兩宋詞·聶冠卿·多麗》聶冠卿
聶冠卿
想人生,美景良辰堪惜。問其間、賞心樂事,就中難是并得。況東城、風臺沙苑①,泛晴波、淺照金碧。露洗華桐,煙霏絲柳,綠陰搖曳,蕩春一色。畫堂迥②、玉簪瓊佩③,高會盡詞客④。清歡久、重然絳蠟,別就瑤席⑤。有翩若輕鴻體態⑥,暮為行雨標格⑦。逞朱唇、緩歌妖麗,似聽流鶯亂花隔。慢舞縈回,嬌鬟低亸⑧,腰肢纖細困無力。忍分散、彩云歸后,何處更尋覓。休辭醉,明月好花,莫謾輕擲⑨。
注釋 ①東城:指汴京城東郊。此地風景優美,園林池苑極多,為當時游覽勝地。②畫堂:本為漢代宮中的殿堂,泛指華麗的堂舍。③玉簪瓊佩:形容服飾華麗。④高會:盛會、盛宴。⑤瑤席:華美的宴席。⑥翩若輕鴻:形容歌女輕盈的身影。⑦標格:風度。⑧亸(duǒ):下垂貌。⑨謾:徒然。
宮樂圖(局部) 【唐】佚名 中國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鑒賞 宋代商業繁榮,社會富庶,使人們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觀念較之前代都發生了不小的變化。錢穆先生對此曾評論道:“中國在宋之后,一般人都走上了生活享受和生活體味的路子,在日常生活上尋求一種富于人生哲理的幸福和安慰。”(《中國文化史導論·中國文化傳統之演進》)一方面,商業的發展和社會的富庶使他們比前人更能夠享受物質生活的優裕,夜以繼旦地高會詞客;另一方面,文化的繁榮也使他們普遍享有更為豐富的精神文化生活,可以輕歌曼舞,極盡靡麗。這首詞便是對他們當時生活的生動寫照。
聶冠卿的這首詞,是今天能見到的最早的慢詞佳作之一。在詞中,作者通過對良辰美景、高會清歡、歌聲舞姿等不厭其煩地描摹,表達了對這種紙醉金迷生活狀態的欣賞之情。
全詞以議論開篇,從春日泛舟出游寫到華堂夜宴。“美景良辰堪惜”點明了題旨,其中“堪”字有兩重意思:一是“值得”,大好風光,值得珍惜;二是“應當”,良辰美景,切莫辜負。良辰美景與賞心樂事難以并得,言下之意應當及時行樂。接下來一連數句對春色和宴會進行描寫,具體而微。“鳳臺沙苑”“晴波淺照”“華桐”“絲柳”等,猶如工筆彩繪,屏風疊景,把一幅幅初春之景逐次呈現在讀者眼前。閱景才畢,意猶未盡,作者又筆鋒一轉,寫畫堂宴會。本已唱詩酬和至深夜了,又“重然絳蠟,別就瑤席”,避實就虛,極寫宴會之歡娛。加上“晴波金碧”“露洗華桐”“玉簪瓊佩”“絳蠟”“瑤席”等一系列華麗辭藻作襯,使上闋顯得金碧輝煌、炫人耳目。
下闋是對宴會中聽歌賞舞的描寫。描寫歌舞,作者采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舞似輕鴻,聲若流鶯,既生動又形象。寫舞蹈,其迅“翩若輕鴻”,慢下來則“纖細困無力”,顯示了舞女的身段柔美和技藝高超。寫歌唱,緩時盡顯妖麗嫵媚,快時又似夜鶯般流麗婉轉,如聞其聲。良辰美景、詞客高會,又有歌兒舞女助興,自然讓人樂不思蜀,不忍辭別了。華麗的辭藻、形象的修辭加上富有哲意的議論,使得整個宴會場面顯得靡麗而不放蕩,聲色流連而又沒有醉生夢死般的消沉。
全詞情文并茂,富麗精工,加以采用了比喻、象征等修辭手法,顯得辭章燦然,對后來的文學創作也產生了深遠影響。“湯義仍《還魂記》從此脫胎。《西廂》‘彩云何在’,亦是盜襲此詞后闋語。”因此,清陳廷焯稱“此篇為詞中降格,實為曲中上乘,蓋元明人雜曲之祖也。”(《詞則·閑情集》)宋人黃昇《花庵詞選》更是贊其“玉中之拱璧,珠中之夜光。每一觀之,扶玩無斁”。
當然,本詞也并非毫無瑕疵,宋人即已指出“露洗華桐,煙霏絲柳,綠陰搖曳,蕩春一色”數句,有相互矛盾之處:“‘露洗華桐,煙霏絲柳’之句,此正是仲春天氣。下句乃云‘綠陰搖曳,蕩春一色’。其時未有綠陰,真語病也。”(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后集》卷三九)說綠意輕未成陰則可,若說“煙霏絲柳”之時已“綠陰搖曳”,便顯得不妥了。白璧微瑕,庶幾無傷大雅。(李飛躍)
鏈接 《多麗》詞牌。又名《鴨頭綠》《隴頭泉》等。雙調,一百三十九字,有平韻、仄韻兩體。平韻體,上片十三句六平韻,下片十一句五平韻;仄韻體,上片十四句六仄韻;下片十二句五仄韻。
具有戲劇因素和程序的宋代宮廷舞蹈。宋代的宮廷舞蹈大多采用群舞的形式,它的表演程序是這樣的:先由相當于現在報幕員的“竹竿子”(因手執竹竿而得名,又稱“參軍色”)向觀眾介紹節目內容,念四六駢對句式寫成的“致語”致詞;然后由“竹竿子”引導歌舞隊上場表演,這一環節稱之為“勾隊”;歌舞隊的表演中有歌有舞,也有角色分類,極具戲劇表演的因素;表演結束之后,“竹竿子”再度招呼全體歌舞隊成員上場“放隊”(又稱為“遣隊”),類似于今日戲劇、歌舞演出結束后的謝幕。
遍布各地的宋代民間舞隊。宋朝的民間舞蹈十分興盛,每逢新年、元宵、清明或天寧節(宋徽宗生日),各地民間都要用歌舞、百戲等方式舉行慶祝活動,因而宋代的民間舞隊也就十分活躍。他們往往“首飾衣裝,相矜侈靡,珠翠錦綺,眩耀華麗。”據南宋周密《武林舊事》的記載,南宋時期的民間舞隊名目繁多,多達七十余種,諸如《男女竹馬》《男女杵歌》《孫武子教女兵》《撲蝴蝶》《旱劃船》《村田樂》《踏蹺》等,而竹馬、旱船等至今仍在民間流傳。著名詞人姜夔在詩中曾這樣描寫他們的表演情景:“南陌東城盡舞兒,畫金刺繡滿羅衣。也知愛惜春游夜,舞落銀蟾不肯歸。”
上一篇:《兩宋詞·韓縝·鳳簫吟》翻譯|原文|賞析|評點
下一篇:《兩宋詞·張孝祥·多麗》翻譯|原文|賞析|評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