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鑒賞《兩宋詞·鄭域·昭君怨》鄭 域
鄭 域
道是花來春未。道是雪來香異。竹外一枝斜。野人家。冷落竹籬茅舍。富貴玉堂瓊榭。兩地不同栽。一般開。
梅竹圖 【明】孫克弘 中國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鑒賞 這是一首詠物小詞。全詞運用比興的手法,贊揚梅花高潔的品質,表達一片愛梅之情。明楊慎《詞品》:“中卿小詞,清醒可喜,如《昭君怨》云云,興比甚佳。”
開篇即以“花”和“雪”與梅花進行對比。沒有運用明喻,而是用隱喻來暗示。“道是花來春未”暗示了梅花盛開的季節是在冬季,而冬季冰封大地,萬物沉寂,所有的花兒都沒有開放,因此看到梅花時,暗暗思量:說它是花,而春天還沒有到來;說它是雪,卻異香撲鼻。以“雪”和“香”來詠梅花之色之香,在中國的傳統詩詞里有很多。如南朝蘇子卿的《梅花落》“只言花是雪,不悟有香來”、王安石《梅花》詩“墻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等,都將梅花的潔白與芬芳很好地表現出來。接著,詞人描寫了梅花婀娜的身姿,“一枝斜”令人想起林逋的《山園小梅》:“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而“野人家”道出了梅花生長的環境,它生長在山村野店旁邊,默默無聞,獨自傾吐芬芳,這種精神值得贊揚。
下片緊承上片的“野人家”,繼續描寫梅花生長的環境。“冷落竹籬茅舍”交代梅花原來生長在一個貧寒之家,只有幾間小茅屋,周圍圍著竹籬短墻,這里少有人至,故稱為“冷落”。這與上片描寫幾竿翠竹掩映下梅花疏影橫斜的情態相互呼應,意境淡遠而清空。與山里簡樸茅舍相對應的是富貴人家的“玉堂瓊榭”,詞人之所以在寫完“野人家”之后,再來寫溫柔富貴鄉,正是為了說明這深山野林中的梅花并沒有因為身世貧寒而減損些許光彩。雖然生長的地方不一樣,但是卻一樣地開出美麗的花朵,贊頌了梅花視富貴若浮云、不卑不亢的天然姿態,體現了“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孟子·滕文公下》)的高尚情操。
這首詞通篇未現一個“梅”字,然而卻將梅的情態描寫得形神畢肖。詞人詠物,卻不凝滯于物,只是輕輕點染,即把梅的精神凸顯了出來。與那些描寫梅花的鴻篇巨制相比,這首詞輕靈簡約,富含哲理,確是一首詠梅的佳作。(常迎春)
集評 明·潘游龍:“‘道是花’二語,韻甚,妙甚!”(《古今詩馀醉》一三)
鏈接 宋、金的文化交流。1115年,女真族首領完顏阿骨打建國,號“大金”。1125年金滅遼,1127年金攻滅北宋,1141年與南宋訂立紹興和議,以淮水、秦嶺為界,1234年金為蒙古所滅,其間宋金經濟、文化交流頻繁,而金在所占據的原宋北方地區,更是直接吸收著漢文化的營養。
金建國初期,其統治者對漢文化有所抵制,但隨著雙方接觸乃至融合趨勢的日益發展,接受、學習先進的漢文化逐漸成為金國社會發展的主流。金熙宗改制,開始全面實行漢族官制,并仿漢制修建都城和宮殿,重視農業生產和水利事業。金海陵王營建并遷都燕京后,進一步改革各項制度,改訂官制以加強集權,仿照宋制建立一系列儀衛制度,移植宋代貨幣體系如鑄銅錢、印交鈔等,把金太宗始行的南北選科舉制合而為一,使科舉入仕成為文人參政的主要途徑,并吸收大批漢族士大夫擔任各級官職。金章宗時,朝廷郊祀、祭祀、朝參、祝壽等禮儀制度都仿行唐、宋舊制,官員也習穿漢制官服。這樣,其“城廓、宮室、政教、號令,一切不異于中國”。
上一篇:《兩宋詞·楊萬里·昭君怨》翻譯|原文|賞析|評點
下一篇:《兩宋詞·蔣捷·昭君怨》翻譯|原文|賞析|評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