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鑒賞《兩宋詞·劉過·西江月》劉 過
劉 過
堂上謀臣尊俎①,邊頭將士干戈②。天時地利與人和③。燕可伐歟曰可④。今日樓臺鼎鼐,明年帶礪山河⑤。大家齊唱大風歌⑥。不日四方來賀。
注釋 ①尊俎:古代盛酒肉的器皿。尊,盛酒器;俎,置肉之幾。語本《晏子春秋》:“仲尼聞之曰:‘善哉! 不出尊俎之間,而折沖于千里之外,晏子之謂也。’”后以“尊俎折沖”喻在宴席談判中制勝對方。②干戈:干和戈是古代常用武器,因以“干戈”作兵器的通稱。③“天時”句:《孟子·公孫丑下》:“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④“燕可”句:《孟子·公孫丑下》:“沈同以其私問曰:‘燕可伐與?’孟子曰:‘可,子噲不得與人燕,子之不得受燕于子噲……’齊人伐燕。或問曰:‘勸齊伐燕,有諸?’曰:‘未也。沈同問燕可伐與,吾應之曰可。彼然而伐之也。’”此對話表示宜于出征伐敵。用在這里表示南宋宜于伐金。⑤帶礪:即帶厲。衣帶和砥石。《史記·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封爵之誓曰:‘使河如帶,泰山若厲,國以永寧,爰及苗裔。’”后因以“帶礪”為受皇家恩寵,與國同休之典。⑥大風歌:《史記·高祖本紀》:“高祖還歸,過沛,留。置酒沛宮,悉召故人父老子弟縱酒,發沛中兒得百二十人,教之歌。酒酣,高祖擊筑,自為歌詩曰:‘大風起兮云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令兒皆和習之。高祖乃起舞,慷慨傷懷,泣數行下。”后作為稱頌帝王揚威海內的典故。
海屋沾籌圖 【清】 袁江 中國美術館藏
鑒賞 這是一首賀詞,是為慶祝韓侂胄的生日而寫作的。宋寧宗嘉泰四年(1204),韓侂胄決定伐金。雖然他是為了邀功請賞,并沒有做好充分的準備,但這在客觀上鼓舞了主戰派和全國軍民的士氣,他們群情激奮,充滿了愛國主義的豪情。作為愛國詞人的劉過對此當然不會無動于衷,這首詞就表達了他的抗金意愿,字里行間滲透著豪邁的英雄主義的情懷,鏗鏘有力,擲地有聲。
詞的上闋分析宋朝伐金的有利形勢,首先朝堂之上有在宴席之中就能戰勝對手的智謀之士,而在邊疆有驍勇善戰的將領與士兵。宋朝占據了天時、地利、人和,所以說伐金是完全可行的。之所以要這樣分析,主要是針對當時朝廷上彌漫的自卑、畏敵情緒而言的。雖然已經議定要伐金,但是朝野上下對于抗金的勝利并沒有太大的把握,劉過這首詞就是鼓勵大家要看到希望,以飽滿的熱情投入到抗金事業中去。詞中引用孟子的“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孫丑下》),其實就是強調雖然南宋的軍隊在實力上比不過金國的軍隊,但只要南宋軍民團結一心,共同抗敵,充分發揮人和的作用,最后的勝利一定是屬于南宋的。
詞的下闋瞻望南宋伐金的大好前景:只要執政者治國有方,君臣同心,同休共戚,那么明年一定會取得勝利的,而用不了多久,國家一定會強盛起來,引來四方朝賀的。這從全國的形勢說到韓侂胄本人,是對他的強有力的支持,讓人充滿信心和勇氣。
這首詞只是一首小令,但卻典故牽連,與辛棄疾的詞風頗為相似。上闋短短二十幾個字,就三處用典。“堂上謀臣尊俎”,出自《晏子春秋》,用以贊美謀臣的智慧和謀略,說他們在宴席之間,通過談判就能戰勝敵人,可謂“不戰而屈人之兵”。“天時地利與人和”出自《孟子·公孫丑下》,主要強調人和在戰爭中發揮的作用。“燕可伐歟曰可”亦出自《孟子·公孫丑下》,借圣人之口,將韓侂胄伐金與歷史上的伐燕聯系起來,說明伐金是一場正義之戰,是符合歷史潮流的舉動,巧妙地完成了向下片的過渡。下片“帶礪山河”出自《史記·高祖功臣侯者年表》,意思是黃河何時變得像帶子那樣窄了,泰山何時變得像磨刀石那樣小了,諸侯的封國也將無恙,勛臣之富貴將永遠傳給子孫后代,這里暗有把韓侂胄比作漢高祖的功臣的意思。接著就引用了漢高祖與眾小兒齊唱《大風歌》的典故,其中的“威加海內兮歸故鄉”的歌詞表達了詞人盼望國家早日統一安定的意愿,用此典使人感受到英雄發揚踔厲的氣象,實在震撼人心。除了用典之外,這首詞還用了很多口語化、散文化的句子,大有以文為詞的傾向,讀來朗朗上口,更增加了詞的魅力。本詞語言流暢、氣勢磅礴,是一首樂觀向上、格調高揚的好詞。(常迎春)
鏈接 宋代主要的傳統兵器。據《武經總要》記載,宋代最主要的兵器分格斗兵器和遠射兵器,前者除了傳統的刀、槍和棒之外,又增加了骨朵、鐵鏈夾棒等錘擊兵器;后者主要包括弓、箭,而弩則向主要用于攻城的大型床弩發展。另外,宋代在軍事上的防護裝具、攻守城池的器械等方面都獲得了很大的發展。防護裝具中有鎧甲、馬甲,以及步兵、騎兵用的盾牌;用于攻城的器械主要有大型的床弩、云梯、濠橋、折疊橋、巢車、望樓車等;用于守城的器械則有檑木、檑石、飛炬、猛火油柜、塞門刀車、木女頭以及各種對付火攻的滅火器械。最值得后世注意的是,宋代在傳統的冷兵器取得大發展的同時,也出現了新型的火器,北宋初年火器的出現,也就標志著中國古代進入到火器和冷兵器并用的時代。
北宋初年火器的出現。火攻在中國古代軍事史上有著悠久的歷史,早在春秋時期,《孫子兵法·火攻篇》就已精辟地闡述了火攻的戰術和作用,歷史上也出現過諸如赤壁之戰等著名的火攻戰例。傳統的火攻器具主要是帶燃燒油脂的火箭,以弓弩發射。在古代煉丹家發明了火藥之后,這一成果很快被應用到軍事領域中,到公元十世紀,宋代人已開始用火藥來制造縱火器具,并創造出一種全新的兵器——火藥兵器(簡稱火器)。《武經總要》等書記載了火藥鞭箭等多種火器。火藥兵器裝備入軍隊,標志著中國古代兵器的發展步入了新的時代。
上一篇:《兩宋詞·辛棄疾·西江月》翻譯|原文|賞析|評點
下一篇:《兩宋詞·蘇軾·西江月》翻譯|原文|賞析|評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