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鑒賞《兩宋詞·楊萬里·昭君怨》楊萬里
楊萬里
賦松上鷗
晚飲誠齋,忽有一鷗來泊松上①,已而復去,感而賦之。
偶聽松梢撲鹿②。知是沙鷗來宿③。稚子莫喧嘩。恐驚他。俄頃忽然飛去④。飛去不知何處。我已乞歸休⑤。報沙鷗。
注釋 ①泊:停留。②撲鹿:象聲詞。形容拍翅聲。③沙鷗:棲息于沙灘、沙洲上的鷗鳥。唐杜甫《旅夜書懷》:“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④俄頃:一會兒,片刻。⑤“我已”句:指詞人已經辭官。歸休,退休回家。
梅花綬帶圖 【清】沈銓 南京博物院藏
鑒賞 據《宋史》記載,由于韓侂胄的專權誤國,正直的楊萬里一再受到打壓,長期被貶,憤而辭官,歸隱家鄉吉水,最終報國無門,憂憤至死。本詞就是楊萬里辭官歸隱家鄉時的作品。題目“賦松上鷗”說明,這是一首詠物詞。小序交代了鷗來而復去的時間、地點和經過,“感而賦之”一句,則說明了寫作動機。
從小序中,我們知道,作者在書齋晚飲,好像是一個人在喝點小酒。一個還不是太深的夜里,自己和孩子同在書房里,沒有談心的知己,濁酒可以消解一下自己的寂寞。偶然聽到屋外松樹間“撲鹿”的聲響,憑借多日的經驗,不用自己出去看,就知道這是沙鷗來投宿的。這里詞人對待沙鷗好像有種老朋友的熟悉了。我們于此不僅可以感受到環境的靜寂,又能感受到詞人的寂寞。李白有“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的豪情詩句,詞人這里差可比擬。可是怕小孩子不懂事,打擾了沙鷗朋友的睡意,詞人告訴幾個小孩子說,千萬別把它給驚嚇了。一個“莫”字,一個“恐”字,把作者對于沙鷗的喜愛表現得十分真切,富有生活情趣。
下片中沙鷗還是飛走了,詞人惘然若失。不知道沙鷗飛到哪里去了,可是自己還對著蒼茫的夜色,好像要和沙鷗進行心貼心的交流。沙鷗的飛來讓詞人感到由衷的高興,盡管叮囑了調皮不懂事的小孩子,可是沙鷗還是飛去了,和它來時一樣不可預期,給詞人留下的卻是深深的失望。先前的驚喜已經蕩然無存,一個“不知何處”,不僅表達了詞人對沙鷗的關切,其實也是對自己萬分焦慮的真實描寫。自己心頭的萬般心事,真想全部拋下,和沙鷗一樣自由自在。在古人筆下,“海鷗”“沙鷗”以飄零、傷感、來去自由的形象受到人們關注,成了世外高人或隱士的象征,常常被那些受名利縈絆的人所感嘆,寄托自由自在的情懷。此詞亦復如是。沒有絲毫的渲染和夸飾,似乎只是簡單地平鋪直敘,而在讀者的意念中,卻分明看到作者寂寞苦悶的心境。全詞只是寫沙鷗來而復去的簡單小事,詞人將自己的活動心境點綴其間,就多了很深的內涵。楊萬里的詞和他的詩一樣,如攝影中的快鏡,很小的事情,很匆促的事件,總能在狹小的范圍內表現更多的東西。本詞的郁悶胸懷觸目即可傳達,不僅顯示了詞人高超的藝術技巧,更表達了一位愛國者報國無門故作放達的胸臆。(徐到穩)
鏈接 《昭君怨》詞牌。詞調得名于漢代王昭君出塞的故事,又名《洛妃怨》《宴西園》。雙調,四十字,上下片各四句,兩仄韻,兩平韻。
楊萬里別出機杼的“誠齋體”詩。楊萬里之詩始學江西派,既而學陳師道五律、王安石七絕,后學唐人絕句,51歲時“若有所悟”,盡棄所學,別出機杼而自成一體,人稱“誠齋體”。其特點是:善于發現、捕捉稍縱即逝的自然景象的特征和動態,“眼明手捷,蹤矢躡風”,將其“生擒活捉”;想象豐富,視角多變,構思新穎,能從習見事物中寫出新意,把“死蛇弄活”;結構層疊曲折,句法靈動多變,若無格律拘束之苦;語言新鮮活潑,俚俗化、口語化傾向十分明顯;寓情感、諷刺、理趣于詼諧之中,饒有幽默之趣,為我國詩歌所罕見。然“誠齋體”中也有些作品率意下筆,意思瑣屑,語言亦流于滑快粗疏。宋人多謂“誠齋體”得力于江西派的“活法”,其實“誠齋體”的“活法”主要體現為“跳騰踔厲”追躡造化,以及構思、句法、語言的靈活變化,與江西派“規矩備具而能出于規矩之外,變化不測而亦不背于規矩”的“活法”含義有所不同。“誠齋體”師法自然、表現自然,為我國詩歌開拓了審美新境界。它突破了江西派詩風的一統天下,是南宋前期詩風變化的重要標志之一,當時名聲在陸游詩歌之上,不少詩人都有模仿誠齋體之作,對后代詩歌也有頗大影響。
昭君怨
楊萬里
午夢扁舟花底①。香滿西湖煙水。急雨打篷聲。夢初驚。卻是池荷跳雨。散了真珠還聚②。聚作水銀窩③。瀉清波④。
注釋 ①扁舟:小船。②真珠:即珍珠。此處喻指荷葉上晶瑩的水珠。③水銀窩:“水銀”二字作比喻,形象地寫出水珠在荷葉上滾動聚合的狀貌。這兩句是說,雨點聚多了,聚成水銀般的一窩。④瀉清波:瀉下清澈的水波。
鑒賞 這首詞寫詞人夢見西湖荷花以及驚醒后的情景,筆調輕松活潑,對荷花的喜愛之情躍然紙上。
明明是首寫荷詞,詞人卻不急著動手,不寫荷,倒寫了夢,真是新穎獨到,不落窠臼。夢見什么呢,夢到自己在西湖扁舟中賞荷,沒有更多精細的描寫,一句“香滿西湖煙水”,就給我們眼前呈現出一幅動人的畫面。仿佛將讀者置身于西湖中央,四面都是田田出水的“接天荷葉”,自然不少點綴其間的“映日荷花”;微風襲來,滿湖都是荷影,滿湖都是荷香。起首兩句,寫得特別搖曳多姿,一如夢境中的荷花。“急雨打篷聲。夢初驚”,唐李商隱詩中曾有“留得枯荷聽雨聲”(《宿駱氏亭寄懷崔雍崔袞》),作者也許有同樣的雅興。只不過,現在本來是在泛舟西湖的美夢中,忽然夏日的暴雨說來就來,雨水落在船篷上,聲音清脆,把自己由美夢中拉回現實中來。元好問的“驟雨過,珍珠亂糝,打遍新荷”深得后人稱頌,原曲牌“小圣樂”也變成了“驟雨打新荷”。可是我們可以看出元好問的妙句或許從此化來,而表達的效果可以說是各有千秋。“打”字用得十分新穎巧妙,將荷上雨聲誤為雨打篷聲,醒與夢迷離交織。這里寫到夢,是對起首處夢的回應,這才把自己的夢境與現實解釋清楚,巧妙聯合,不著痕跡。
詞的下闋就是描寫現實中自家的池荷在雨水中的趣態。不僅把前后內容聯系起來,而且將夢中的情景與眼前的事實聯系起來,相映成趣。明明是驟雨打荷,可是詞人不這樣說,一個“池荷跳雨”不僅寫出池荷的動態,更寫出池荷的主動。現在我們不知道是雨在侵犯荷,還是荷在憑著雨水嬉戲了。荷葉上的水珠亂竄,那也是靈動的珍珠。雨水打在上面,由于受力不均勻,或許又有風的輕拂,水珠就會隨著荷葉面相應變化。一個“散了”,一個“還聚”,不僅可見詞人的細致觀察,更將他的喜愛溢于紙上。“聚作水銀窩。瀉清波”,散了又聚,聚了又散,最終由于葉面承受不了重量,水珠還是落下去了。“跳”,“散”,“聚”,“瀉”,幾個簡單的動詞,很認真地表達著自己的觀察,很分明地顯示著自己的熱愛。不僅將雨珠在荷葉上的散了又聚、聚了又散的循環往復寫得活靈活現,也讓讀者感覺到整個意境與池中的荷葉一樣圓滿。
這首詞由詞人的夢境入手,由夢境寫到現實,由西湖寫到自家,由未雨寫到雨勢,短短的篇幅,由于詞人高超的“剪輯”技巧與藝術手法,就有了很豐富的內涵。西湖的荷花是天下聞名的,詞人的池荷只是詞人的獨賞。詞人在夢中聞到的香氣,實際上是自家的荷花傳到鼻中的,下闋寫的也全是自家荷花的欣賞。盡管只是這么小小的一池,詞人并不以此自限,愛荷之情并不因此而有所減少,似乎更有敝帚自珍的傾向。楊萬里一直注重詩歌創作中的“活法”,常常從身邊事物取材,并總是寫得饒有情趣,這不僅是寫詩填詞技法的問題,作者的性情趣味更讓我們懷有真誠的敬意。(徐到穩)
蒲塘秋艷圖 【清】 惲冰 故宮博物院藏
上一篇:《兩宋詞·吳感·折紅梅》翻譯|原文|賞析|評點
下一篇:《兩宋詞·鄭域·昭君怨》翻譯|原文|賞析|評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