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鑒賞《青玉案①·劉辰翁》
雪銷未盡殘梅樹。又風送、黃昏雨。長記小紅樓畔路②。杵歌串串③,鼓聲疊疊,預賞元宵舞。天涯客鬢愁成縷。海上傳柑夢中去④。今夜上元何處度。亂山茅屋,寒爐敗壁,漁火青熒處。
①青玉案,詞牌名。 ②畔,邊。 ③杵(chǔ)歌,古時擊搗谷物等時人們唱的歌。杵,古代擊搗谷物等的棒槌。 ④柑(ɡān),南方的一種水果。
這是作者的一首抒懷感傷之作。詞人所營造的春日意境,含蘊深沉而帶有絲絲酸澀味道。
上片,一句“雪銷未盡殘梅樹”立刻讓人感到凄清徹骨、冰寒畏縮。詞人以梅的冷峻質感,烘托自我心靈僵凍的狀態。在片首詞人的心態木然,隨后寫道“又風送、黃昏雨。長記小紅樓畔路”,這是一種悵然若失的感覺。作者在暮雨、黃昏的背景中,對溫馨回憶加以烘托,強化時常掛念,紅樓佳期如夢的效應!在詞人心境悲澀之時,遠處的聲音使人愈加孤寂:“杵歌串串,鼓聲疊疊,預賞元宵舞。”串串、疊疊,疊韻連綿,如同悠長的情思,綿綿無絕、令人傷痛。此情此景,悵然枯寂,觀賞元宵歌舞何來愉悅?意境的空白,乃詞人精妙的構思。
下片,作者愁字開頭,道盡心酸:“天涯客鬢愁成縷。”“天涯客”,作者強調飄零之身份;“愁成縷”,體現心緒之困苦。言簡意賅,凝練傳神,作者的心境讓人一目了然。接著,詞人虛實相糅,遠焦近距互相微調,讓詞的意境起伏充滿動感。“海上傳柑夢中去。今夜上元何處度”,夢去今來,身在何處,詞人竟然不得而知,刻畫茫然寂寥的心態現況。最后詞尾,更是情景互動,余韻不絕。“亂山茅屋,寒爐敗壁,漁火青熒處”,作者用茅屋、敗壁、漁火飄搖,描繪出一幅典型的滄桑悲涼畫面,而這也正是詞人身處的境界。
讀過詞作,回顧韻味,良久不絕。詞人輕盈精湛的藝術手法,使得詞作動感十足,跌宕曲折而情隨景遷,意隨筆到。這首詞堪稱詞人精妙之筆。
這首詞的意象為梅。在中國古典詩詞中,梅是報春的使者,剛正的君子。它常常是作者抒懷的寄托、思鄉的信物。尤其宋代,愛梅蔚然成風,時值故國淪喪,江南茍安,使得謙謙君子、剛直丈夫頂風傲雪,憤慨怒放,宋代詞人的俠骨柔腸成為中國文人的一道亮麗風景線。
●青玉案,參見第171頁相關介紹。
●歷代對他的詞作評價有:況周頤《蕙風詞話》卷二云:“須溪詞風格遒上似稼軒,情辭跌宕似遺山。有時意筆俱化,純任天倪,竟能略似坡公。往往獨到之處,能以中鋒達意,以中聲赴節。世或目為別調,非知人之言也。”又云:“須溪詞中,間有輕靈婉麗之作。似乎元明以后詞派,導源乎此。詎時代已入元初,風會所趨,不期然而然者耶?”
劉辰翁抒發亡國之痛和故國之思的詞作,在其精練傳神的言詞中也映藏著妙美的畫面。
柳梢青 春感
劉辰翁
鐵馬蒙氈,銀花灑淚,春入愁城。笛里番腔,街頭戲鼓,不是歌聲。
那堪獨坐青燈,想故國、高臺月明。輦下風光,山中歲月,海上心情。
這首詞是作者晚年隱居山中之作,題名春感,然筆調蒼涼,亡國之痛、故國之思悠悠道來。
上片作者寫元宵燈節的凄涼之狀。開篇“鐵馬蒙氈,銀花灑淚,春入愁城”,一幕凄涼悲愁、戰馬嘶鳴、淚飛哀怨的情景直撲眼底。作者巧妙地將凄慘陰森和佳節喜慶形成強烈的對比,突出悲劇之情結。言詞所到,讓讀者迅速體驗悲涼的現實。“笛里番腔,街頭戲鼓,不是歌聲”,作者所寫的是:佳節的街頭本是故國戲鼓響起,如今卻是哀怨悲涼,情境全無,不堪回首。詞句展示的是悲郁蒼涼、激烈高亢之勢。“那堪獨坐青燈,想故國、高臺月明”表達詞人身處國難之時,始終不忘故都命運。詞人充滿憂思的情懷不斷泛起傷感駭浪。這里,作者在表達對故國的深沉懷念和無限眷戀。陰云籠罩的國家,一片慘淡的月光之下,詞人“獨坐青燈”孤獨而失意。
“輦下風光,山中歲月,海上心情”,詞人回到現實,結合現況表達情思:輦下、山中、海上三處境界,三種情懷。第一境界為:詞人在追思故都臨安的美麗迷人、繁鬧場景,又在傷感國難之艱。第二境界為:自身處在莽原山中,寂寞歲月,悵然情懷,心聲悲涼。第三境界為:海上心情。此處‘海上心情’內涵深遠,耐人追思:因為故國淪亡正如海市蜃樓,除了感懷心傷,憤慨填膺之外,只剩下渺渺無期的回憶了。
詞人在藝術表現上一個顯著的特點是:虛實相間,發力精準,用詞凝練。筆起情生,意趣悠遠,蒼涼悲郁之情自筆端流瀉而出。
天涯客鬢愁成縷。海上傳柑夢中去。
那堪獨坐青燈,想故國、高臺月明。
上一篇:宋詞《釵頭鳳·陸游》翻譯|原文|賞析|評點
下一篇:宋詞《青玉案 辛棄疾》翻譯|原文|賞析|評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