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鑒賞《臨江仙①與劉拐·王以寧》
聞道洛陽花正好②,家家遮戶春風。道人飲處百壺空。年年花下醉,看盡幾番紅。 此拐又從何處去,飄蓬一任西東③。語聲雖異笑聲同。一輪清夜月,何處不相逢。
①臨江仙,詞牌名。 ②聞道,聽說。 ③飄蓬,飄飛的蓬草。比喻飄泊無定。
這是一首贈別詞,表達了兩人之間的深厚感情。
詞的上片寫賞花之景。“聞道洛陽花正好,家家遮戶春風”。暖風吹,春天到。萬紫千紅,百花盛開。洛陽牡丹,更是天下奇觀。在洛陽花開正好時節,迎來天下客。“道人飲處百壺空”。花的主人,殷勤備至,沏茶斟酒,盛情款待。賞花之人,絡繹不絕,賞花飲酒,談天說地,其樂融融。家家戶戶,城里城外,到處是一番熱鬧的景象。“年年花下醉,看盡幾番紅”。花引人,人戀花。年年花開不斷,年年人看不厭。人流之中,詞人是其中之一;賞花之時,作者陶醉其中。
詞的下片抒分別之情。人生聚散兩依依。“此拐又從何處去”,一聲普通的詢問,浸透著作者的十分關心,百分惦念,千分不舍,萬般無奈。“飄蓬一任西東”。人生就像浮萍,人生就如蓬草,在風中雨中,漂泊不定,自己又怎能說得清?“語聲雖異笑聲同”。話不同,心相通,笑聲之中包含著相同的感情。今日分別后,雖然會你西我東,但我們可以把思念之情寄寓明月,我們的心時時相通。“何處不相逢。”既是作者對朋友的勸慰,也表現了詞人的豁達。
綜觀全詞,境界開闊,語言輕松,感情真摯,豪邁之情盡在其中。
蓬,兩年生草本植物,葉像柳葉,邊緣有齒,隨風飛舞。因而常被文人用來比喻人生的漂泊不定。例如杜甫“飄蓬逾三年,回首肝肺熱”。曹植的“風飄蓬飛。載離寒暑”。王以寧的“此拐又從何處去,飄蓬一任西東”。在詩詞中,蓬作為一種意象,融入了作者的感情,代表著漂泊的人生。
●王以寧(1090~1146),一名以凝,字周士,湘潭(今屬湖南)人。王以寧是南宋詞壇豪放派重要作家之一,與當時著名的辛棄疾、張孝祥等一樣,他的詞反映了宋朝“靖康之恥”前后的時艱國難,寄托了一代正直、有良知的知識分子的悲憤、理想和追求。一生著有《王周士詞》《收公集》等,《全宋詞》收其詞數十首。《四庫全書目提要》謂“以凝詞句法精壯”“絕無南宋浮艷虛薄之習”。
代表詞作:《水調歌頭·歲晚橘洲上》《滿庭芳·山聳方壺》《驀山溪·平山堂上》《念奴嬌·天工何意》《鷓鴣天·昔有書生薦壽杯》《臨江仙·眼看西園紅與紫》《浣溪沙·艾勝迎薰壽縷長》等。
●臨江仙,參見第73頁相關介紹。
●王以寧是一名力主抗金的愛國者。1125年金兵南侵,次年王以寧應宋欽宗召奉前往鼎州調集兵馬,北援太原,立功而授京畿提刑,赴京之初,上書御史中丞何栗云:“方今天下,有甚憂者五,請為閣下略言之:盜賊充斥,一可憂;奸雄跋扈,二可憂;夏人陸梁,三可憂;契丹復振,四可憂;金國旅巨,五可憂。”抗金名將李綱十分敬重王以寧的謀略、膽識和忠心,他在河北、河東路宣撫使任時,邀王以寧為帥府參謀入幕。在此期間,王以寧曾夜襲金營,焚寨奪糧,嚴重地挫金銳氣。也曾獨闖金營而擒敵百余人,表現了其非凡的膽略。李綱遭誣被貶后,王以寧也被貶長沙。
靖康之恥后,李綱重起任宰相,王以寧即被任為樞密院編修官兼京西制節使,從此轉戰南北,累建奇功。他一生沉浮宦海與軍旅,這在他豐富的詞章中得到充分體現。
人生有聚就有分。聚固然讓人欣喜,分不一定就要傷心。每一次的分別,又意味著明天的再次重逢。
送孟浩然之廣陵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
這首送別詩,寓離情于寫景。“故人西辭黃鶴樓”,點出送別的地點,告訴了讀者孟浩然要去的方向,而且起首就交代了兩個人的關系。“故人”要遠行,怎么叫人不傷心。“煙花三月下揚州”。暮春時節,柳綠花紅,煙霧迷蒙。而此時老朋友乘著小船,順江而下,直奔揚州。黃鶴樓上,李白注目遠眺。“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他目送孤帆遠去,最后浩浩蕩蕩的江面只有滔滔的一江春水,再也看不到故人的影子了。
這首詩,作者以絢麗斑駁的煙花春色和浩瀚無邊的長江為背景,極盡渲染之能事,繪出了一幅意境開闊、情絲不絕、色彩明快、風流倜儻的詩人送別畫。“煙花三月下揚州”真乃“千古麗句”。友人縱然離去,但終有相見的那一天。即使遠隔千山萬水,朋友的心相連。正如王以寧所說:“一輪清夜月,何處不相逢。”
一輪清夜月,何處不相逢。
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
上一篇:宋詞《臨江仙·陳瓘》翻譯|原文|賞析|評點
下一篇:宋詞《八六子·秦觀》翻譯|原文|賞析|評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