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鑒賞《臨江仙①·范成大》聽箏李端鳴箏金粟柱,素手玉房前。欲得周郎顧,時時誤拂弦。
羽扇綸巾風裊裊②,東廂月到薔薇。新聲誰喚出羅幃③。龍須將笛繞,雁字入箏飛。 陶寫中年須個里④,留連月扇云衣。周郎去后賞音稀。為君持酒聽,那肯帶春歸。
①臨江仙,詞牌名。 ②綸巾,頭巾。 ③羅幃,絲織的帳子。 ④陶寫,陶冶性情。
這首詞借用小喬的身份寫周瑜死后少知音,內心悵惘失落,愁病纏身,來表達自己的知音難覓。
上片注重寫景,通過系列意象營造了一個幽遠、寧靜、美好的意境。“羽扇綸巾風裊裊,東廂月到薔薇”,月光如水,薔薇散發著幽幽的清香,暖風習習,周郎手搖羽扇,頭戴綸巾,衣帶飄飄,風流倜儻,恍若仙人。“新聲誰喚出羅幃”,良宵美景,一聲輕輕地呼喚,美人輕出羅帳。“龍須將笛繞,雁字入箏飛”,風中彈曲,月下吹笛,琴瑟相和,真是人間仙境。
下片注重抒情。“陶寫中年須個里,留連月扇云衣”,斯人已去,而月光下卿卿我我、夫君的美好形象一直流連在心,只有借絲竹陶情排遣哀傷。“周郎去后賞音稀。為君持酒聽,那肯帶春歸”,自從周郎離去,知音難覓,停曲把酒問夫君,什么時候再能回到春暖花開,月下彈曲的日子呢,然而,周圍寂寥無聲,無限的惆悵涌上心頭。
淳熙時,作者官至參知政事,因與孝宗意見相左,兩個月即去職。晚年隱居故鄉石湖。這首詞巧妙地通過借喻手法,借小喬的情思表達自己政治見解不被采納,知音難尋的心情。詞作善于用典,語言委婉清麗,情長意深,與秦觀風格相近。
●臨江仙,參見第73頁相關介紹。
●“羽扇綸巾風裊裊”借周瑜典故。赤壁之戰之時面對曹軍百萬雄師,周公瑾輕松瀟灑,拿著羽毛扇子,戴著青絲綬的頭巾,英姿煥發,態度從容。揚手間,輕松將曹軍擊敗。宋朝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詞:“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
●“陶寫中年須個里”出自《晉書·王羲之傳》,謝安嘗謂羲之曰:“中年以來,傷于哀樂,與親友別,輒作數日惡。”羲之曰:“年在桑榆,自然至此,頃正賴絲竹陶寫。”后因謂中年人以絲竹陶情排遣哀傷為“絲竹中年”。
●“周郎去后賞音稀”典化陳壽在《周瑜志》中提到的“曲有誤,周郎顧”。這是文學作品中一個常用典故。傳說周瑜音樂造詣極高,三杯薄醉后,如果發現有人彈錯了,就一定能聽出來,聽出來也罷了,還要一定回頭看。至于回頭相顧,是為責備之意還只是本能反應就不得而知了。
這個趣味典故很快被引入到詩詞中,并且不斷賦予新的含義。周郎顧曲早已不僅指對音樂的鑒賞,它既可以是男女間的思慕,甚至代指情郎,也可以惺惺相惜,知音間不以言喻而以音傳的韻事。知音再往后演變,周郎顧曲也成了懷才不遇的代指,曲誤若有人顧,欣逢知音,若無人顧,則是知音難覓了。
周郎去后賞音稀”包含了早已成為詩詞典故的“顧曲周郎”,顧曲周郎已不再是一個具體的人或事,而是一種意象,是歷史與文化的融合。
聽箏
李端
鳴箏金粟柱,素手玉房前。
欲得周郎顧,時時誤拂弦。
這首詩塑造了一個為所愛戀的人能多顧自己,故意撥錯琴弦的可愛彈箏女的形象。
“鳴箏金粟柱,素手玉房前”這兩句描繪了女子彈箏的狀態。其中“金”“素”“玉”三個具有鮮明色彩的詞語,勾畫了一幅美妙的畫面。一個金字,描述了箏柱的雍容華貴;一個素字,描繪了彈箏女的纖巧潔白的手;一個玉字,更進一步展示箏枕的不同尋常。美景、美箏、美人組合了一曲優雅的樂章。
“欲得周郎顧,時時誤拂弦。”這兩句寫彈箏女子故意彈錯以博取情人青睞。這里引用了典故“顧曲周郎”,用周郎代指彈箏女子中意的知音。“時時”二字極生動地顯出女子故意撩撥的情態,真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她的用心不在獻藝博知音,而在其他,此句極其微妙地刻畫了女子邀寵心理,十分傳神,富有情趣。
很顯然,這首詩不是歌詠周瑜的,但我們依然感受到歌詠的作用。意象“顧曲周郎”以輕靈的姿態從歷史走向文化,在一曲曲古詩詞中永恒佇立。
陶寫中年須個里,留連月扇云衣。周郎去后賞音稀。
欲得周郎顧,時時誤拂弦。
上一篇:宋詞《臨江仙·蘇軾》翻譯|原文|賞析|評點
下一篇:宋詞《臨江仙·郭應祥》翻譯|原文|賞析|評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