園在珠江之南,花地之東。大通寺居其前, 杏林莊在其后。地十余畝, 中有二池。喬木林立,蓋百年物也。二兒祥瀛見而愛之,欲購為余娛老之所,余止之。瀛固請,謂園易得,樹難得,遂聽之。
瀛度地施工, 為堂, 為廊, 為軒, 為亭, 為樓, 為閣, 為室, 為櫥,為橋, 為舟。經始于丙午①夏, 落成于丁未②春。余地數畝,姑曠弗治, 留有余不盡之意焉。
園以水木勝,木以松勝。余性愛松,昔既以“聽松”名廬,今復以“聽松”名園。園常有,松不常有;松常有, 園內外有松且百歲之松不常有。園常有,水不常有;水常有, 園內外有水且四面皆水不常有。至若樓高見山,池活通海,帆移樹杪, 天在鏡中。江村煙屋,稻疇菜畦,綺交繡錯,四望莫能窮其際焉。且夫陶公三徑③, 子山④小園, 白傅⑤草堂,摩詰輞川⑥,地以人著,人偕地傳。自惟樗櫟⑦景逼,桑榆⑧敢希。昔賢聊涉新趣,春秋佳日,朋舊盍簪⑨, 以邀以游,斯陶斯詠。花竹禽魚,溪山風月,造物所贈,吾何私焉! 惠然肯來,與眾共之。
道光二十有七年,仲春之月, 百花生日⑩, 珠海老漁張維屏記。記成, 即以此為《聽松園詩》序。
(《張南山全集》本《松心文鈔》)
注釋 ①丙午——道光二十六年(1846)。②丁未——道光二十七年(1847)。③陶公三徑——指陶淵明(365—427)隱居之處。三徑,漢蔣詡隱居后,在庭園開三條小路,只與求仲、羊仲二人交往。后人遂以“三徑”指代隱居之處。④子山——即南北朝文學家庾信(513—581),字子山。⑤白傅——即唐代詩人白居易(772—846),曾任太子少傅。⑥摩詰輞川——唐代詩人王維(701?—761)字摩詰。輞川,水名,在陜西藍田南王維曾居于此,有《輞川集》。⑦樗(chu)櫟——原指兩種無用之材, 后作自謙之詞⑧桑榆——原指日落處,后以之喻人生晚年。⑨盍簪——聚首。盍,合。⑩百花生日——即花朝日,農歷二月十五。
賞析 道光十六年(1836),年近花甲的張維屏辭別宦海回歸園田,欲將桑榆歲月散布于云淡風清之中。二子祥瀛體察父意, 為其購建雅園安居。張維屏欣然題名“聽松園”,并作此文以為其“聽松園詩”的序言。
寄情山水,托懷田園,這是中國古代文人墨客的賞心悅目之事。張維屏喜好山水,一生遍游名山大川,并有不少吟詠之作,如《龍隱洞》、《九日粵秀山登高》、《入羅浮宿九天觀》、《泛舟西湖》、《九日登白云山望海山白云》等等。晚年得此雅園,張維屏自然喜不自禁,他滿懷喜悅贊道: “園常有,松不常有;松常有,園內外有松且百歲之松不常有。園常有,水不常有;水常有,園內外有水且四面皆水不常有。”松乃木中君子,因其挺拔常青、抗霜傲雪而被賦予偉岸堅貞的人文品格,歷來成為文人稱道的意象, 自勉的化身;水代表著靈秀,無水的風景多少有些沉悶乏味,有水的景致才意趣盎然。聽松園不僅松、水俱全,而且松古水茂,的確難得。加之園內亭臺樓閣巧奪天工, 自然妙不可言。如何不令珠海老漁欣欣然而樂陶陶呢? “造物所贈,吾何私焉!”張維屏無意獨鎖“滿園春色”,而是誠邀舊友新朋共享其樂。試想春秋佳日,文人畫士攜手而游,吟詩作畫,揮毫潑墨,把酒臨風,對月而歌……這道絕倫風景更為雅園增色。
人,原本是宇宙萬物的一部分。依戀自然, 親近山水,是人的一種本能。大自然正像一位寬厚慈母,以其恬淡嫻淑化解著勞作者的疲憊,安撫著失意者的怨悒,慰藉著一顆顆饑渴的心靈,平息著一個個躁動的靈魂。“知者樂山,仁者樂水”(《論語·雍也》),中國古代士子正是以其全部身心來擁抱山水田園,尋求這份超然物外的解脫。張維屏“四為縣令”其間, 親眼目睹江水泛濫、哀鴻遍野的情景,揮筆寫下許多詩篇,抒發對民生疾苦的深切同情以及無以為助的內心愁苦。他居官十載,對黑暗官場有較深的體察,在《縣令》組詩中抨擊了官吏的殘暴本性和卑劣行徑,也表達了無力回天的滿腔憂怨。如今告老還鄉,張維屏終于可以摒棄纏身政務,遠離黑暗現實,將精神放曠于自然懷抱,盡享落葉歸根的自在與安寧了。這是一份逃逸之樂。
張維屏詩文功底深厚,為粵中最著名的詩人之一。其詩出入前人大家,可謂“高華沈著,不專一格”(徐世昌語), “一唱三嘆,入人心脾”(宋湘語)。他的詩作樸實平易,深受陶淵明、白居易影響。在《陶白》一詩中寫道:“古三不朽誰無愧,我自無能但率真。私淑兩賢陶與白,前身應是晉唐人。”在文學觀念上,張維屏主張“人之文即人之言”,崇尚自然率真的文風。這篇詩序文字活潑暢達,句式富于變化,語言清新,饒有興味。讀罷此文,我們捕捉到山水滋潤了的閑情野趣及行云流水的音樂語言,仿佛同歷聽松園品味著個中情趣。
上一篇:《古詩源》序|原文|翻譯|賞析
下一篇:《周禮義》序|原文|翻譯|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