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鑒賞《臨江仙①·郭應祥》
老子開年年五十②,依前恁地癡頑③。昨非今是有無間。惟慚新赤紱④,不稱舊蒼顏⑤。 休羨長年并極富,休貪寶帶腰環⑥。人生難得是清閑。急須拋縣印,歸去隱家山。
①臨江仙,詞牌名。 ②開年,一年的開始。 ③恁地,如此,這樣。癡頑,愚蠢頑劣;愚蠢無知。在詞中用作謙詞。 ④赤紱(fú),古代官服上系印紐的赤色絲帶。紱,系印章或佩玉用的絲帶。紱的顏色依官位品級而不同。 ⑤蒼顏,蒼老的容顏。 ⑥寶帶,用珍寶裝飾的佩帶。
這首詞作者寫于自己丙寅生日。
詞的上片寫作者五十開年之現狀。轉眼已經五十了,自己的言行舉止還像以前那樣的頑劣。“昨非今是有無間”幾十年中的對與錯、是與非之間,沒有本質的界限。“惟慚新赤紱,不稱舊蒼顏”今年已經五十了,在這幾十年的發展過程中,自己的官服在變,官職在升,容顏也不似從前。時間留不住,人間正道是滄桑。
詞的下片寫幾十年的感慨。“休羨長年并極富,休貪寶帶腰環。人生難得是清閑”人生易老天不老,轉瞬就是百年。幾十年的人生經歷,讓作者領悟到:長壽不讓人羨慕,富貴不讓人嫉妒,高官顯貴也不是作者的貪念,而讓作者在乎的是清閑,這表達了作者的歸隱之心。“急須拋縣印,歸去隱家山”為了實現自己的理想與愿望,過上清閑瀟灑的生活,那就要趕快把自己的官印拋掉,回到故鄉。由此不難看出作者對官場生活的厭惡,對自由自在的隱居的渴望。
綜觀全詞,作者用質樸的語言,寫出了自己的境界,表達了自己知天命之年后的理想與愿望。
家山的意象在詩文中是故鄉的代名詞。唐錢起《送李棲桐道舉擢第還鄉省侍》詩:“蓮舟同宿浦,柳岸向家山。”宋梅堯臣“舊市越溪陰,家山鏡湖畔。”明高明《琵琶記·琴訴荷池》:“十二欄桿,無事閑憑遍。悶來把湘簟展,夢到家山,又被翠竹敲風驚斷。”清龔自珍《己亥雜詩》:“踏遍中華窺兩戒,無雙畢竟是家山。”郭應祥的“急須拋縣印,歸去隱家山。”家山是作者的歸處,因為那是他的家鄉。
●臨江仙。參見第73頁相關介紹。
●縣的起源。縣是我國最早出現的行政區劃單位名稱,始于春秋初期,最初設置在邊地,帶有國防作用。據現有文獻記載,最早設縣的是西方大國——秦。《史記·秦本紀》曰:“武公十年(前688)伐邽、冀戎,初縣之”;武公十一年(前687)“初縣杜、鄭”。就是說在春秋初,秦武公在新開拓的疆域首先設立邦縣(今甘肅天水市)、冀縣(今甘肅甘谷縣),第二年又設置杜縣(今陜西杜陵縣)、鄭縣(今陜西華縣)。接著,楚、晉等國亦置縣。《左傳》載哀公十七年(前478),子谷曰:楚文王“實縣申、息”;《左傳》載僖公三十三年(前627)晉襄公以先茅之縣賞胥臣。楚文王在位是前689至前672年,晉襄公在位是前627至前621年。可見,在春秋前期即前7世紀,秦、楚、晉等大國已先后在新兼并的土地上置縣。
在古文中,“縣”是古“懸”字。因這些新拓的疆域,遠離諸侯國的國都,懸于諸侯的采邑之外而命名。
隱居是古代的“時尚”,隱居的原因各不相同,有的是躲避,有的是追求自由,恬淡放曠是多數隱士的追求。
臨江仙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白發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一首臨江仙,表達了作者對功名的淡泊與超脫。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這慷慨、豪放的詞句中,既有作者對大自然雄偉氣勢的盛贊,更有詞人對大英雄功成名就之后的失落與孤獨,同時也含有高山隱士對名利的淡泊與輕視。臨江豪邁的英世偉業的消逝,像滾滾長江一樣,洶涌東逝,不可抗拒,空留偉業。“青山依舊在”人生易老天不老,清山依舊,英雄已成歷史。“幾度夕陽紅”寫面對似血的殘陽,歷史仿佛也凝固了,作者更是感慨萬分。
“白發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在凝固的歷史畫面上,那白發的漁夫,那悠然的樵漢,意趣盎然于秋月春風。但“慣”字又透出了作者的孤獨與蒼涼。“一壺濁酒喜相逢”,使這份孤獨與蒼涼有了一份安慰,有朋自遠方來的喜悅,給這首詞的寧靜氣氛增加了幾分動感。“濁酒”顯現出了主人與來客之間的友誼高淡平和。“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在這些高山隱士心中,那些名垂千古的豐功偉績,只不過是人們茶余飯后的談資,何足道哉!這里當然也包括作者。
綜觀全詞,豪放中有含蓄,高亢中有深沉。使讀者在感到蒼涼悲壯的同時,又創造了一種淡泊寧靜的氣氛。詞中的高遠意境,就在這寧靜的氣氛中反射出來。
急須拋縣印,歸去隱家山。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
上一篇:宋詞《臨江仙·范成大》翻譯|原文|賞析|評點
下一篇:宋詞《臨江仙·陳瓘》翻譯|原文|賞析|評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