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鑒賞《鷓鴣天①·趙鼎》登岳陽樓杜甫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
客路那知歲序移②,忽驚春到小桃枝。天涯海角悲涼地③,記得當年全盛時。 花弄影,月流輝,水精宮殿五云飛④。分明一覺華胥夢⑤,回首東風淚滿衣。
①鷓鴣天,詞牌名。 ②“客路”句,在金兵南侵之際,詞人隨駕轉徙異鄉(xiāng),不知不覺又到了一年的春天。 ③天涯海角,在這里不是指地域遙遠,而是漂泊他鄉(xiāng)之感。建康(今江蘇南京)距離開封,實際上并不遠,然而對一個戰(zhàn)亂中流離在外的人來說,卻有如天涯海角。 ④“花弄影”三句,這是變亂之前全盛時上元節(jié)的情形。花枝裊娜,月光皎潔,宮殿華麗,云彩絢麗,一片祥和的景象。 ⑤華胥夢,詞人記憶中繁榮和諧的景象猶如華胥之夢。華胥夢一語出自《列子·黃帝》。故事謂黃帝晝寢而夢,游于華胥氏之國,其國無帥長,一切崇尚自然。
這首詞寫于元宵佳節(jié)。此時作者隨駕到達建康,撫今憶昔,表達了沉痛的愛國情思。
詞的上片作者驚佳節(jié)、悲異地。“客路那知歲序移,忽驚春到小桃枝”。時間匆匆,詞人身在客地,不知不覺,桃枝著花,春天已到,上元又至。作者驚嘆之余,目睹眼前戰(zhàn)亂之景,不禁悲從心生。“天涯海角悲涼地,記得當年全盛時”。身在他鄉(xiāng),猶如天涯。今日異鄉(xiāng)戰(zhàn)亂,節(jié)日之景,又使詞人想到家鄉(xiāng)太平盛世之榮。作者撫今追昔,思鄉(xiāng)之情充滿于胸。
詞的下片詞人回想當年,傷心不已。“花弄影,月流輝,水精宮殿五云飛”。月灑清輝,花兒弄影,皇宮內外,一片吉祥繁榮華貴之景。“分明一覺華胥夢,回首東風淚滿衣”。而今,繁華已成過去,戰(zhàn)亂已成現(xiàn)實。去年的今天之景已成記憶,禁不住悲傷之情涌上心頭,憂傷淚水不住地流。“男兒有淚不輕彈”,作者赤誠的愛國情懷,滿注于字里行間。
綜觀全詞,結構縝密,意境深沉。回憶對比的手法,沖破時間空間的束縛,一任感情發(fā)泄,姿意揮寫。全詞哀而不傷,剛健深摯,清人況周頤評曰:“清剛沈至,卓然名家,故君故國之思,流溢行間句里。”
桃花是春天早發(fā)的花卉,它粲如錦浪,艷如紅霞,裝點盎然春意,因此被視為春天的意象。如果說,梅花是報春使者,那么,桃花的綻放就是真正宣告了春天的到來。尤其是一種稱之為“小桃”的桃花開得更早。陸游《老學庵筆記》卷四云:“小桃上元前后即著花。”小桃花開讓人真切地感受到春天的氣息。李持正《人月圓》:“小桃枝上春風早,初試薄羅衣。”趙鼎的“客路那知歲序移,忽驚春到小桃枝”。桃花優(yōu)美的姿容,妍麗的色彩,勃勃的生機,現(xiàn)身的絕好時節(jié),使之成為春天無可挑剔的形象代言人。
●趙鼎(1085~1147),字元鎮(zhèn),自號得全居士,解州聞喜(今屬山西)人。崇寧五年(1106)進士。累官河南洛陽令。高宗即位,除權戶部員外郎。建炎三年(1129),拜御史中丞。四年,簽書樞密院事,旋出知建州、洪州。紹興年間幾度所相,后因與秦檜論和議不合,罷相,出知泉州。尋謫居興化軍,移漳州、潮州安置。再移吉陽軍。在吉陽三年,知秦檜必欲殺己,不食而卒,年六十三。孝宗朝,謚忠簡。趙鼎主要從政,也能詞。有《得全居士詞》。今存詞四十五首。
代表詞作:《蝶戀花·盡日東風吹綠樹》《點絳唇·香冷金爐》《好事近·蘭燭畫堂深》《烏夜啼·檐花點滴秋清》《浣溪沙·艷艷春嬌入眼波》《浪淘沙·歸計信悠悠》《水調歌頭·屋下疏流水》《滿江紅·慘結秋陰》《如夢令·煙雨滿江風細》等。
●鷓鴣天,參見第78頁相關介紹。
●趙鼎為南渡名相,與李光、李綱、胡銓合稱“南宋四名臣”,成語“氣壯山河”就出自于他與秦檜斗爭的故事。高宗偏安于江南,不想抗金,秦檜便竭力唆使高宗與金國講和。趙鼎對此自然反對。于是,秦檜經(jīng)常在高宗面前說趙鼎的壞話,使高宗對他逐漸失去信任,并被貶到外地做官。趙鼎離京時,秦檜假惺惺地為他送行。趙鼎并不領情,只是輕蔑地瞧了他一眼,拱拱手就走了。為此,秦檜更加忌恨趙鼎,將他越調越遠,最后貶謫到朱崖。趙鼎在朱崖住了三年,熟人都不敢去看望他,生活非常困苦,不久患了重病。臨死前,他把兒子叫到床前,悲憤地說道:“秦檜非要置我于死地。我不死,他可能會對你們下毒手;我死了,才可不再連累你們!”說罷,他叫兒子取來一面銘旌,在上面書寫了一行字:“身騎箕尾歸天上,氣作山河壯本朝。”意思是:我身騎箕、尾兩座星宿回歸上天,我的氣概像高山大河那樣雄壯豪邁地存在于本朝。幾天后,趙鼎不食而死。
山河淪陷,身在他鄉(xiāng)。“天涯海角悲涼地”是愛國志士的共同之感。
登岳陽樓
杜甫
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
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
這首詩題目是《登岳陽樓》,然而作者并不局限于寫“岳陽樓”與“洞庭水”。而是從大處著筆:時間上撫今追昔;空間上包吳楚、越關山。吐納天地,心系國家安危,悲壯蒼涼,催人淚下。
一二句寫早聞洞庭盛名,然而到暮年才實現(xiàn)目睹名湖的愿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陽樓之喜悅,其實意在抒發(fā)早年抱負至今未能實現(xiàn)之情。用“昔聞”為“今上”蓄勢,歸根結蒂是為描寫洞庭湖醞釀氣氛。虛實交錯,今昔對照,從而擴大了時、空領域。
頷聯(lián)是寫洞庭的浩瀚無邊。洞庭湖坼吳楚、浮日月,波浪掀天,浩茫無際。“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這是寫洞庭湖的佳句,被王士禛贊為“雄跨今古”。
頸聯(lián)寫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懷才不遇的心情。“親朋無一字”,得不到精神和物質方面的任何援助;“老病有孤舟”,從大歷三年正月自夔州攜帶妻兒、乘舟出峽以來,既“老”且“病”,飄流湖湘,以舟為家,前途茫茫,何處安身,面對洞庭湖的汪洋浩淼,更加重了身世的孤危感。
尾聯(lián)寫眼望國家動蕩不安,自己報國無門的哀傷。“憑軒涕泗流”,由此作者的哀傷程度可以窺見一斑。
“分明一覺華胥夢,回首東風淚滿衣”。“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面對國破家亡,作者報國無門,只能以淚洗面。
分明一覺華胥夢,回首東風淚滿衣。
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
上一篇:宋詞《鷓鴣天·趙長卿》翻譯|原文|賞析|評點
下一篇:宋詞《鷓鴣天·陸游》翻譯|原文|賞析|評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