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詞鑒賞·《菩薩蠻》
哀箏一弄湘江曲,聲聲寫盡湘波綠。①纖指十三弦,細將幽恨傳。② 當筵秋水慢,玉柱斜飛雁。③彈到斷腸時,春山眉黛低。④
【注釋】 ①“哀箏”句:秦箏音色沉伏,長于怨調慢聲,故曰哀箏。李商隱《哀箏》:“湘波無限淚,蜀魂有余冤。”弄,據《晉書·桓伊傳》載:“桓伊在一清溪旁遇王微之,便下車踞胡床作三調,弄畢,上車而去,客主不交一言。”此處意為演奏。②十三弦:隋唐之際教坊所用之箏為十三弦。“幽恨”句,暗用湘靈鼓瑟的典故:相傳舜妃溺死湘水,成為湘水之神,是為湘靈。《楚辭·遠游》:“使湘靈鼓瑟兮,令海若舞馮夷。”因借湘靈鼓瑟以抒發哀怨,故云“細將幽恨傳”。③秋水,語本白居易《詠箏》:“雙眸剪秋水,十指剝春蔥”。“玉柱”句:語本劉禹錫《傷秦姝行》:“玫瑰寶柱秋雁行”。又李商隱《昨日》:“十三弦柱雁行斜。” ④“春山”句:典出卓文君“眉色如望遠山。”(《西京雜記》)另牛嶠《酒泉子》:“鈿車纖手卷簾望,眉學春山樣。”
【譯文】 庭院里哀箏奏出一支湘江之曲,好象瀉盡湘水綠波中滔滔不絕的哀怨和傷悲。在那纖纖手指的撫弄彈拔下,本來無聲的十三根箏弦立刻顫發出有情之聲,細傳出難以言明的幽愁和痛悔。她的眼波在筵席上閃爍流漾,箏柱排列得猶如斜飛的雁行。彈到令人斷腸時,那雙春山一般嫵媚的秀眉緊蹙低垂。
【集評】 清·黃蘇:“寫箏耶?寄托耶?意致卻極凄惋。末句意濃而韻遠,妙在能蘊藉。”(《蓼園詞選》)
【總案】 詞寫箏伎的彈奏,聲情交融,形神畢現,樂曲的表現內容與產生的效果達到了和諧的統一。上片暗用湘靈鼓瑟的典故,點出“幽恨”;下片并沒有直接具體地寫人的悲痛,只抓住了演奏者的情態,末二句“彈到斷腸時,春山眉黛低”,這個特寫鏡頭讓其內心的幽恨自然流露。詞中描摹音聲,善于化虛為實,視聽互通,湘江曲的音樂形象轉化為湘江水的畫面形象;詞中刻劃人物,能于略加勾勒處傳神:纖指輕撫、明眸流盼、低眉垂首,自然生動蘊藉,使人有側身聞奏之感。
上一篇:李煜《菩薩蠻》翻譯|原文|思想感情|賞析|評點
下一篇:黃庭堅《虞美人宜州見梅作》翻譯|原文|思想感情|賞析|評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