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詩·岑參·與高適薛據登慈恩寺浮圖》詩詞原文|題解|賞析|配圖
題解
天寶十一年(752)秋,詩人與高適、薛據、杜甫、儲光羲五人登塔而作。詩題中“慈恩寺浮圖”即今西安大雁塔。
原文
塔勢如涌出,孤高聳天宮①。
登臨出世界,磴道盤虛空②。
突兀壓神州,崢嶸如鬼工③。
四角礙白日,七層摩蒼穹④。
下窺指高鳥,俯聽聞驚風⑤。
連山若波濤,奔湊如朝東⑥。
青槐夾馳道,宮館何玲瓏⑦!
秋色從西來,蒼然滿關中。
五陵北原上,萬古青蒙蒙⑧。
凈理了可悟,勝因夙所宗⑨。
誓將掛冠去,覺道資無窮⑩。
注釋
①涌出:如拔地而起。 ②出世界:高出于人世境界之外。磴道:塔內的石階。盤:盤旋曲折。 ③突兀:高聳貌。壓:鎮。鬼工:鬼斧神工。指塔的構造精巧神奇,非人力所能為。 ④礙白日:因高而阻礙了太陽的運行。摩:迫近。 ⑤窺:俯視。驚風:疾風。 ⑥連山:連綿的山峰。奔湊:集聚、會合。朝東: 指朝向帝京涌來。 ⑦宮館:指長安城的離宮別館。玲瓏:精巧。 ⑧蒙蒙:迷茫的樣子。 ⑨凈理:佛教教義,即清凈的佛理。悟:理解。勝因:佛家語,即好因緣,善緣。夙:素來。宗:崇尚。 ⑩掛冠:辭官歸隱。覺道句:意為佛道不生不滅,信仰它即可應用無窮。
賞讀
這首詩可分為三部分。前十句寫塔之高。首聯總寫塔的突兀和高聳。接下來從感覺上來了處于塔上如天外虛空的感覺,同時為后文的悟佛理埋下了伏筆。五六句是從鬼斧神工的建筑上來寫塔高。七八句夸塔高“礙白日”、“摩蒼穹”,最后從塔上俯視飛鳥驚風來表現塔的高。在這部分,詩人運用夸張、比喻手法極力描寫了塔之高,喻示高境方有至理。
中間八句寫站在塔上所見景色,從側面突出塔高。東面山嶺連綿的波濤;玲瓏小巧的青槐、宮觀;關中蒼茫秋色;北原青蒙蒙漢陵。所有這些都是極目遠眺盡收眼底之景。東西南北,視野廣闊遼遠,從所見景物之遠來渲染塔高。這幾句景物描寫也創造了孤高、清雅的境界。
第三部分為最后兩句,道出詩人的想法。身臨高塔面對蒼茫開闊的景色,處于清雅脫俗的境界里,詩人自然領悟佛理,甚至想辭官歸佛。
這首詩運用大量的夸張、比喻等手段創造了高孤脫俗的境地,又用蒼茫的景色蘊寄了超脫世俗的境界,最后了悟佛理。結構分明,描摹景物極見筆力。
上一篇:《清朝詩歌·嚴遂成·三垂岡》詩詞原文|題解|賞析|配圖
下一篇:《宋詞·陸游·臨安春雨初霽》詩詞原文|題解|賞析|配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