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魏六朝詩歌·王粲·七哀詩(其一)》詩詞原文|題解|賞析|配圖
題解
東漢末年,大將軍何進密招涼州董卓地方軍進京平十常侍之亂,事敗何進被誅。但不久董卓兵進洛陽,掌握中央大權。初平元年,董卓脅迫獻帝遷都長安,驅使吏民數百萬人入關,焚燒洛陽,一路任意燒殺擄掠,以致積尸盈路幾百里荒無人煙。初平三年,王允策動呂布,謀殺了董卓。董卓部將李傕、郭汜等打著為董報仇的名義,圍攻長安,任兵肆意擄掠,吏民死者不下萬人,王粲作七哀詩,記錄此事。
原文
西京亂無象①,豺虎方遘患②。復棄中國去③,委身逅荊蠻。親戚對我悲,朋友相追攀④。出門無所見,白骨蔽平原。路有饑婦人,抱子棄草間。顧聞號泣聲,揮涕獨不還:“未知身死處,何能兩相完?”驅馬棄之去,不忍聽此言。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長安,悟彼下泉人⑤,喟然傷心肝⑥。
注釋
①西京:指長安,西漢時的國都。東漢建都在洛陽,洛陽稱為東都。董卓之亂后,漢獻帝又被董卓由洛陽遷到了長安。無象:無章法,無體統。 ②豺虎:指董卓的部將李傕、郭汜等。遘患:給人民造成災難。 ③中國:中原地區。 ④追攀:追逐拉扯,表示依依不舍的樣子。 ⑤《下泉》:《詩經·曹風》中的一個篇名,漢代經師們認為這是一首曹國人懷念明王賢伯的詩。下泉:流入地下的泉水。 ⑥喟然:傷心的樣子。
賞讀
這是一首現實主義的杰作,作者通過自己的見聞感受,向我們展示了血淋淋的現實生活,抨擊了戰亂給人民帶來的深重災難,表達了希望有賢君圣主來治理國家的強烈愿望。
全詩共二十句,可分為三個部分。前六句為第一部分,敘寫詩人離開長安,遠去荊鄉避難?!拔骶﹣y無象,豹虎方遘患”,兩句直入詩題,以博大的氣勢概括了長安戰亂的全貌,并點明遠離中原的原因?!皬蜅壷袊ィ磉m荊蠻”,兩句中的“中國”是中原的古稱,這兩句指明離開長安的去向,投奔荊州,詩中不用“荊州”而用“荊蠻”兩字,明顯表現了自己發自內心的無奈和幽怨?!坝H戚對我悲,朋友相追攀”二句互文見義,形象展示了離別之時和親友生離死別的場景。
“出門無所見”以下十句為第二層。詩人通過旅途中的見聞感受,具體地描寫戰爭給人民帶來的重重苦難?!鞍坠潜纹皆保亲髡咭姷降谋爸?,路邊積尸累累,鋪滿荒原?!梆噵D棄子”是作者見到的第二慘景,寫得極為詳細。母子親情,本是最難以割舍的,所以母親頻頻回顧,但她仍抹著眼淚狠心而去。這種情景,強烈震動詩人的心弦。當最后的婦人訴說“未知身死處,何能兩相完”時,詩人再也不忍目睹眼前這凄苦之景,只能“驅馬”離去了。這一層把戰亂之下人民白骨遍野,哀鴻滿地,拋妻棄子,不知身死何處這些血淋淋的事實滿含悲憤地道出,具有極強的震撼人心的力量。
詩歌最后四句為第三層,寫詩人抒發自己的感慨,詩人站在霸陵高處,思潮滾動,想到當年的文景盛世,百姓安樂。而今長安卻戰火連連,百姓苦難沉重。于是在最后兩句“悟彼下泉人,喟然傷心肝”,期望有賢君來結束戰役,保持穩定和平的局面,這種急迫的心情自然地在結尾處流露出來,更深刻地表達了文章的主題。
這首詩格調悲涼,感情濃重抑郁,刻畫細致形象,以時間為序,層次分明,結構嚴謹。語言不事雕琢,質樸而具有極大感人力量。
上一篇:《漢魏六朝詩歌·曹植·七哀》詩詞原文|題解|賞析|配圖
下一篇:《先秦詩歌·《陳風》·七月》詩詞原文|題解|賞析|配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