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十)
風光綠野,日照青丘。
孺鳥初飛,新泉始流。
乘輿攜手,連步同游。
采芳中阿,折華道周。
任情止息,隨意去留。
(之十一)
如垅生木,木有異心。
如林鳴鳥,鳥有殊音。
如江游魚,魚有浮沉。
巖巖山高, 湛湛水深。
事跡易見,理相難尋。
[賞析]
逸民,指避世隱居的人,即隱士,亦作佚民。《論語·微子》: “逸民: 伯夷、叔齊、虞仲、夷逸、朱張、柳下惠、少連。” 又 《堯曰》:“興滅國,繼絕世,舉逸民,天下之民心歸焉。” 《后漢書》有 《逸氏傅》,記逸民十八人傳略。作者有 《逸民詩》又稱 《贈逸民詩》或 《逸民吟》十二章,這里選的是其中的第十、十一兩章。
這兩首表現逸民生活的詩作,前一首以寫景為主,寓情于景; 后一首,則以抒情為主,借景抒情。二者各具特色,異中有同,可作為作者 《逸民詩》 的代表作品。
頭一首主要是寫景,描寫逸民的隱逸山林的閑適生活。開頭四句,描繪山林景色: 綠色覆蓋著山野、丘壑、風和日麗,陽光明媚,小鳥兒穿梭飛舞,小泉溪水,潺潺流動,一派風光明媚的山野風景。繪制出一幅山野光圖畫。在這樣一幅山水畫中,逸民們或者共同乘車,或者是攜手,“連步同游”這山水美景;他們或是在山腰采取芳草,或者是在道旁四周折取花枝……。面對無憂無慮、無牽無掛的隱逸生活,作者抒寫道: “任情止息,隨意去留。”抒發了作者對于逸民生活的贊美之情; 他們駐足山林,過著遠離世俗社會的生活,安閑自得,自由自在。欽羨之情,溢于言表。
后一首,則以抒情為主,抒寫了作者對逸民們隱逸生活的贊美。作者采用擬人化的手法,以物喻人,一連用了三個排句,描寫逸民的生活,說他們如同垅上的林木,各有各的想法意圖;如同林間的小鳥,各人可以發出各人的聲音; 如同江河湖海中魚兒,任意浮沉。由于他們來去自由, 生活自由自在。 所以作者慨嘆道: “巖巖高山, 湛湛水深。事跡易見,理相難尋。”這是作者求賢難、求賢若渴的嘆喟。
這兩首詩繼承和采用《詩經》“美刺比興”的傳統手法,寫得含蓄蘊藉,寄托遙深; 用筆集中,首尾一致; 旨趣超然,情韻獨卓; 抒情顯懷,情重意濃。作是南梁的開國君主。他博學多識,有文武全才,早年仕官于劉宋,與沈約、謝脁諸人交游,號稱“竟陵八友”。這樣一個帝君,在逸民詩中,在對逸民生活贊美的同時,求賢若渴之情隱現于字里行間。
上一篇:唐玄宗—李隆基《送日本使》
下一篇:明宣宗·朱瞻基《醉太平·賜學士沈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