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詞·湯顯祖·黃金臺》詩詞原文|題解|賞析|配圖
題解
湯顯祖的《黃金臺》是一首詠史詩。詩人有感于戰國著名軍事家樂毅的人生坎坷經歷,深感同情,借寫詩來抒發自己滿腔報國熱情,以及詩人心中的憂憤和不平。
原文
昭王靈氣久疏蕪,今日登臺吊望諸②。
一自蒯生流涕后,幾人曾讀報燕書!③
注釋
①黃金臺:又稱昭王臺、燕臺、金臺。故城在今河北易縣東南。傳燕昭王筑臺于此,置千金于臺上,延請天下士,故名。 ②望諸:即樂毅,燕昭王與齊有怨,樂毅為昭王謀畫,策動趙、楚、韓、魏等國與燕國聯盟,于是昭王使樂毅為上將軍,總領五國兵馬伐齊,攻下齊都臨淄等七十余城。昭王卒,惠王即位,齊行反間計,惠王便召回樂毅,使騎劫代將。毅懼,出奔趙,趙封毅于觀津,號望諸君。 ③報燕書:指樂毅給燕惠王的信。
賞讀
詩的前兩句“昭王靈氣久疏蕪,今日登臺吊望諸”,寫詩人感慨當時沒有像燕昭王這樣的明君,今日再次登臺倍感憂慮。燕昭王是個很有才干的政治家,能禮賢下士,知人善任,詩人這時獨自在燕昭王召集過天下英雄的金臺上漫步,看到現在變成了荒臺,像燕昭王這樣的君王哪里去找。我雖有良策在胸,但卻無處施展。作者由己及史,觸景生情,想起當年樂毅主持的伐齊大業,終因惠王的猜疑而功敗垂成。怎么能不感慨萬千!這兩句詩,前句寫古,后句寫今,使人感覺到歷史的悲劇在不斷地重演,無論是戰國的樂毅,還是今天的詩人,想為天下人民干一番大事業,使人民免受疾苦的心愿卻沒有人理解。這種現實怎么不叫人痛心,作者只有到黃金臺上祭吊各位明君良將,以此抒懷。
詩的后兩句“一自蒯生流涕后,幾人曾讀報燕書”,“報燕書”指樂毅給燕惠王的信,樂毅亡趙后,齊將田單大破燕軍,燕惠王深悔樂毅出走,請他回國,樂毅因此寫回信給惠王,說明出走的原因和不能回去的苦衷。“蒯生流涕”的典故出自《史記·樂毅列傳》,為什么蒯通讀了報燕王書后要流淚痛哭呢?詩人由自己的經歷深有感觸。書中記載的大致意思是說樂毅用伍子胥為例,剖析了群臣之間的關系,并且進一步說出自己出走的理由,顯而易見,詩人是在借古人的杯中酒,來解自己胸中的苦悶,詩人想施展自己的才華報效君王,可是屢受阻撓,作者雖然為官正直、清廉,無奈奸佞當道,沒有機會實現報效國家的志向。詩人在《答郭明龍》的信中曾經說:“上有疾雷,下有崩湍,即不能去,留能幾余?”不難看出詩人的歸隱與樂毅出走似乎有相近之處,空懷一腔報國之心,卻不如隱居山林,這種離開仕途過歸隱生活,世俗之人不可能理解他,即使是朋友,在當時能理解他的又有幾個人呢?這正是全詩所要表達的悲哀所在。
這首詠史詩借古寓今,不蔓不枝,詩人句句似乎在寫史,卻筆筆又在抒發情懷。特別是最后用反問句結尾,語氣十分強烈,我們可以清楚地感受到詩人內心的憤懣和不平。
上一篇:《近現代詩歌·秋瑾·黃海舟中日人索句并見日俄戰爭地圖》詩詞原文|題解|賞析|配圖
下一篇:《唐詩·崔顥·黃鶴樓》詩詞原文|題解|賞析|配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