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建《五言詩·破山寺后禪院》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常 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
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
萬籟此俱寂,唯聞鐘磬音。
【原詩今譯】
清晨,我來到了古老的寺院,
初日噴紅,把滿山林木遍染。
古寺幽暗處,通著彎曲小路,
禪房呵,被蔥蘢的花木映掩。
鳥兒啼叫,喜這明媚的山光,
潭中清影,驅除著人的俗念。
萬般聲響,在這兒都聽不到,
只有單調的鐘聲,續續斷斷。
【鑒賞提示】
此詩一題《題破山寺后禪院》。破山寺,在今江蘇常熟縣西北虞山上,也叫興福寺,是南齊時一處宅園改建的,到唐代已被稱為古寺了。禪院是佛家子弟居所。這首詩不從寺本身著筆描畫,而是題詠寺后院的靜趣,抒發寄情山水的隱逸胸懷。在盛唐山水詩中是獨具一格的好詩。
首先,詩人用精巧的構思和質樸的語言,塑造了一個幽靜清空的意境,那深遠的詩旨將我們帶到了一個遠離塵俗,佛音回蕩的世外境界。構成于詩中的特殊氛圍并不使人感到孤獨、清寂,而是讓人感到在精神上達到物我一體的充實。人的靈性和悟性仿佛只有在此時此刻此情此景中才得以復蘇和發現。這種傳神動情的意境美,完全得益于詩中表現出的一個“靜”字和一個“空”字。“靜”與“空”是最能夠體現佛家精神的,佛門之地無處不求一個“靜”字,從物靜、人靜到心靜皆如此。“靜”是實現“空”的基礎,而欲求得“四大皆空”則是佛家最高旨向。詩人一生政治上很不如意,于是放浪琴酒,往來太白、紫閣諸峰(均在今陜西西安市附近),以游歷名山大川自娛,后隱居鄂渚(今湖北武昌樊山)。做為歸隱之人,要想拋卻塵世,這求“靜”達“空”當是不可少的,因此常建自然對此二字備加禮贊。請看詩中首聯“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兩句,先從外部環境點出了破山興福寺的外貌和地理位置,并交待了入寺的時間。一個“清晨”包含著一日塵俗囂煩開始之前的寂靜。“初日”與“清晨”照應。僧徒所聚之所通稱“叢林”,用“高林”便兼有贊美禪院之意。此處已寫出了“靜”意。
再看頷聯:“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這里的曲徑、深禪以及環繞其旁的青竹、素花、綠林,更是無一字不襯托出景色的幽靜宜人。這景致是游寺者(即詩人)于初步領略了禪寺的 “靜” 之后無意發現的,又進一步使詩人沉浸于其中。緊接其后的頸聯“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則從仰望、低俯的角度更造“警策”之句。“悅”這里用作動詞。“潭影”,指山光倒映在空明澄澈的潭中。詩人遠望旭日初照的早霞輕籠著寺后青山,林間鳥兒似受這山光的召喚,愈發歡快地飛翔、啾啾地叫著;又緩步清泉潭邊,低頭凝望倒映在水中的晨景,心中煩惱頓時煙消云散。往日追尋的禪悅隱逸之趣仿佛在此時此景中方得領悟。在這繽紛的晨色中,詩人獨選鳥性,似在隱喻要想達到物我合一的忘我之境,心靈首先要自由自在,無所牽、無所掛。這兒已由求靜升華為求“空”了。而潭中景本是外界萬物重疊之影,自然是“空”的了。這怎能不觸發詩人尋覓已久,終有所得的靈性呢?
尾聯“萬籟此俱寂,唯聞鐘磬音”兩句中的“萬籟”,指自然界的一切聲響。籟,凡是能夠發出聲響的孔竅都叫籟。“鐘磬”是古代的兩種樂器。僧人禮佛頌經時則敲擊鐘磬,又兼有報時的作用。這一聯講處于心空意靈的詩人聆聽著恍如世外的鐘磬聲,早已忘記宦海沉浮的俗念,也忘記了空明的山景,婉轉的鳥鳴,甚至忘記了自己的存在。大自然和人世間的一切聲響這時都已消失,唯有那鐘聲引導著人們進入那純凈的勝境。這鐘磬聲,當是發自詩人內心深處的回響,這寂靜當屬詩人領悟禪悅后的感受。在此,詩人已完全從“靜”達到了“空”的境界。
在高手如林的盛唐詩壇,此詩已備受贊賞。除了時尚的推崇外,一個重要原因在于詩絕妙的構思。為突出靜和空的意境,作者采用以動養靜,動靜相兼的藝術手法,這在后二聯尤為突出:清晨光照山林為靜景,卻以飛鳴鳥聲破之,恰合了“鳥鳴山更幽”的意境;潭影相對為靜,人的內心活動卻復雜多變,此處以“空”將二者相連,人心便顯靜態。尾聯更是以“唯聞鐘磬音”突出此時此刻的“萬籟寂無聲”,最終用“靜”完整地、和諧地塑造出空的意象。這些不僅說明詩人的藝術功力十分深厚,還說明了只有心有所想,意有所念,才能寫出意境深邃的好詩。
上一篇:王之渙《五言詩·登鸛鵲樓》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杜甫《七言詩·秋興》原文|譯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