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齡詩《從軍行二首;其二》原文|注釋|譯文|翻譯|鑒賞
烽火城西百尺樓,黃昏獨坐海風秋。更吹羌笛《關山月》,無那金閨萬里愁。
其二
青海長云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黃沙百戰穿金甲,不斬樓蘭終不還!
(據中華書局本《全唐詩》,下同)
王昌齡的邊塞詩多采用樂府古題和易于入樂的七絕,其中最著名的是《從軍行》和《出塞》兩組七絕。《從軍行》是樂府《相和歌辭·平調曲》舊題,內容本多描寫軍旅戰爭的苦辛和邊地奇異景色。王昌齡與之不同,在詩中著力抒寫征戍者的內心世界。這里所選的兩首,一寫戍邊戰士的思歸之情;一寫出征戰士以身許國、平息邊塵的壯志豪情。
第一首首句勾劃出了邊境戰斗的典型環境、景物: 報警的烽火臺、居高臨下的戍樓。次句點出特定的時間——秋天的黃昏里,抒情詩的主人公——一個久戍的將士,獨自在“海風”(由西北地區內陸湖泊上吹來的風)中寂坐凝望。這兩句雖只平平地次第寫出地點、時間、人物,但已經引逗出了一種凄惋之情。
在古詩詞中,“黃昏”常用來作為表現思親懷鄉之情的典型環境。如:“雞棲于塒,日之夕矣,羊牛下來。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詩經·王風·君子于役》)但“日之夕矣”到了王昌齡筆下,卻被抹上了一層濃烈的邊塞色彩,別具一番凄愴逼人的景象。在作者的其他邊塞詩中,如“向晚橫吹悲,風動馬嘶合”(《變行路難》)、“向夕臨大荒,朔風軫歸慮”(《從軍行二首》其一),都用傍晚黃昏來渲染悲愴的抒情氣氛?!氨? 秋之為氣也?!彼斡瘛毒呸q》為悲秋定下了基調。在王昌齡筆下,“秋”也滲透了詩人內心的愁苦,如“秋月對愁客,山鐘搖暮天”(《潞府客亭寄崔鳳童》)、“杉上秋雨聲,悲切蒹葭夕”(《岳陽別李十七越賓》)、“但有秋水聲,愁使心神亂”(《贈史昭》)。仕途坎坷、屢遭貶斥的詩人,在“草根寒露悲鳴蟲”的秋天,敏感地領略到“巖間寒事早,眾山木已黃,……獨臥時易晚,離群情更傷”(《秋山寄陳讜言》)的孤獨遲暮、壯志難伸的況味。以上這些王昌齡自己的詩句,可以啟迪我們體味“黃昏獨坐海風秋”的豐富內涵: 它點出時間、季節,烘托出詩中主人公悲苦孤寂的心境,并從面對黃昏、暮秋、海風的搖落之感中透出對青春流逝的深深喟嘆。詩的三、四句,以一支羌笛引出戍邊將士與妻子的離愁。羌笛是西北羌族的樂器。“關山月”,樂府曲名,屬《橫吹曲》,用以描寫離別悲苦之情。這里是把音樂與人物感情巧妙地融合起來描寫?!瓣P山月”,既是景——作為樂曲的《關山月》和自然實景的關、山、月,又是情——融合著吹笛人和聽笛人的懷土之情。從笛聲中我們仿佛聆聽到塞上征夫的呼喚與嘆息,也聆聽到金閨思婦的低吟與啜泣。王昌齡在另一首詩中曾為這位金閨思婦作了一幅生動剪影:“香幃風動花入樓,高調鳴箏緩花愁。腸斷關山不解說,依依殘月下簾鉤。”(《青樓怨》)關山連著征夫,殘月依著思婦。關山月,在詩人筆下已化為情景兼融的意象,體現了征人思婦的萬里愁情。“萬里愁”既是遠隔萬里之遙的別愁,又喻指別愁的綿長無垠。
王昌齡的邊塞詩,往往以刻畫人物的心理活動見長。這首詩以深情幽怨之筆曲折委宛地表達了征人久戍思家之情。但詩人卻只從對方來寫思婦不堪忍受、無法消除的萬里愁懷,征人的愁情卻不言而喻已包含在內了。短短二十八字,含蘊著層出不窮的意境,步步深入,將一個久戍邊塞的征人黃昏獨坐、高樓凝望、聞笛思家的復雜心境都一一揭示了出來。
唐代邊塞詩往往出現令人困惑不解的地理上的矛盾現象。第二首詩就是如此。所舉地名在空間上相距極遠,所舉國名在時間上也相隔極久。“青?!笔侵肝挥谇嗪J〉那嗪:?。“雪山”當指河西走廊南面青海與玉門關之間的祁連山。玉門關在甘肅省西部,是漢、唐兩代通西域的要道。青海與玉門關一東一西相距幾千里,中間橫亙著雪山,實際上從青海根本無法望見玉門關。“樓蘭”,漢時西域國名,故地在今新疆婼羌縣西。此詩既云“斬樓蘭”,按照常理,這支出征部隊本沒有必要從青海出發,越過雪山,再出玉門關,它應當走漢代以來通西域的老路,即經武威、張掖、酒泉等地以出玉門關。因此,這首詩就受到一些人的指責,認為詩人不諳地理,詩中的地名與戰場的實際情況不相吻合,但這種指責并不影響廣大讀者對這首詩的欣賞和稱贊。人們評定這首詩的優劣,并不著眼于它是否給人們提供什么真實可靠的唐代地理歷史資料,而是著眼于它是否具有吸引讀者的藝術魅力,因為王昌齡寫的是詩,而不是歷史地圖的說明。詩人之所以不顧地理上的矛盾,在邊塞詩中把遠不相及的地點組合在一起,是為了在時間與空間上顯示出廣闊的馳騁天地,以便更好地進行典型化概括,深刻有力地反映邊塞上戍守征戰將士們的生活和思想感情,更加突出地表現邊塞生活這個特定主題。
詩的一、二句是對整個西北邊境廣漠地域的典型概括。青海湖上空,長云密布。湖的北面,綿延千里的雪山也因之慘淡無光。再向西北延伸遠望,玉門關只是一座矗立在荒漠之中的孤城。景語即情語。在這一幅廣袤、荒寒、黯淡的古戰場圖景中凝聚著戍邊將士對邊防形勢的警惕目光,暗示著他們肩負守衛征戰的艱巨重任。青海是唐代經常與西部強敵吐蕃作戰的地方。玉門關是防御西北方強敵西突厥的軍事重鎮。這首詩中特別提到青海與玉門關,因為這兩個地方緊緊關聯當時民族之間戰爭風云的變化。一、二兩句以如椽巨筆勾勒出宏闊的環境背景,情彩悲壯,含蘊深刻,為三、四兩句的直接抒情作了有力的烘托與鋪墊。王昌齡一生沉淪,屢遭貶黜,雖受到過佛、道思想的影響,但在他世界觀中占主導方面的則是積極進取的儒家思想。他在詩中高吟“忠貞抱生死”(《留別武陵袁丞》),“行當務功業”(《別劉谞》,“何當報君恩,卻系單于頭”(《九江口作》),表達了自己的報國壯志。這首七絕謳歌了戍邊健兒保衛邊境擊潰敵人的堅強決心,同時也是詩人熱愛祖國的表現?!包S沙百戰穿金甲”,概言戰爭之艱苦?!包S沙”點出西北邊地大漠風沙的荒涼特征。將士身經百戰,金甲磨穿,足見邊塞處境險惡,戰期漫長和敵我鏖戰之頻繁激烈?!安粩貥翘m終不還”,這是戍邊將士斗志彌堅的決心和誓言?!皵貥翘m”,一作“破樓蘭”,以漢代典故喻指唐代時事,用樓蘭泛指在西北邊地進行騷擾的一切敵人。前人有將詩的末句當作悲語看的,如云:“言冒風沙而苦戰苦矣,然不破樓蘭終無還期,悲何如耶?”(唐汝詢《唐詩解》卷二十六)但細繹全詩,特別是三、四兩句詩意的轉折遞進,作豪語看較為合宜。這首詩借青海雪山、孤城玉門為背景,有力地顯示出不屈不撓的將士們誓殲頑敵的決心?!包S沙”句的基調不是感傷的哀嘆,而是回顧久歷戰伐的崢嶸歲月,以極寫戰爭的艱苦歷程來深刻地道出下句將士們堅比金石的鏗鏘誓言: 不將敵人擊潰,誓不回師。整首詩把邊塞的典型環境與將士的典型思想感情高度統一,熔鑄為雄渾壯美的抒情意境,具有一股激越動人的精神力量。當然,在某種意義上可以說詩無達詁,只要言之成理,持之有故,都可以并行不悖。也許是由于歷代讀者對這首詩的末句難以取得一致的“達詁”吧,清代詩評家沈德潛便采用了依違兩可的說法:“作豪語看亦可,然作歸期無日看,倍有意味。”(《唐詩別裁集》卷十九)
上一篇:楊炯詩《從軍行》原文|注釋|譯文|翻譯|鑒賞
下一篇:鮑照詩《代出自薊北門行》原文|注釋|譯文|翻譯|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