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之渙《五言詩·登鸛鵲樓》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王之渙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原詩今譯】
太陽沿著遠山慢慢沉沒,
流入大海的是浩浩黃河。
要使目力看得更遠更遠,
那就要再登上一層樓閣。
【鑒賞提示】
鸛鵲樓,也作“鸛雀樓”,故址在今山西省永濟縣城的西南,黃河中游高阜處。時有鸛鵲棲其上,遂得名。樓高三層,前瞻中條山,下瞰黃河,為登臨覽勝之地。唐人留詩者甚多,唯李益、王之渙、暢當三篇能狀其景。王之渙這首五言絕句更是別開生面的千古絕唱。
大概是在一個晴天的傍晚,詩人登上鸛鵲樓,縱目遠望,但見“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夕陽依山緩緩西沉,透過縹緲的云靄煙氣,閃耀著一道道燦爛的輝光,異彩紛呈、氣象萬千。鸛鵲樓下,黃河驚濤駭浪,自天而來,入海而去。這氣壯山河的美景,雄渾激越的氣勢,能不使人心曠神怡、胸襟開闊么! 樸素簡潔的十個字,容萬里河山、千里江域于筆下,繪制出一幅高闊、邈遠的壯美圖畫。一個“依”字,逼真地勾畫出太陽下山時依傍著、緊貼著山邊的情景,“盡”字則真切而充分地表達了太陽從銜山開始就慢慢地下沉的整個過程。不言紅日,而言“白日”,也正顯示出當?shù)厣綆X極其高峻、太陽銜山時陽光尚強的特征。不寫“奔流到?!?,而寫“入海流”,更活靈活現(xiàn)地表現(xiàn)出黃河一直奔向東南而去,詩人的視線從近到遠,逐漸隨著流水越去越遠越小,就像要注入大海一樣的情景,從而將眼前景與意中景融合為一,因為鸛鵲樓距黃河入海處中隔河南、山東二省,即使樓再高,也無從望見。可是,詩人妙運神思,馳騁想象,仿佛黃河入海的壯景即在眼前。因而和暢當同題之作直言樓高“迥臨飛鳥上,高出世塵間”比較起來,這首詩的畫面更具深度和廣度,意境也更趨高遠和深邃。
本來,前兩句已把登樓所見的壯闊景象寫盡了,詩人卻偏退一步說這不過是二樓所見境界,還不算闊大,“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這就從眼前的景物中升華出一個更為開闊的藝術(shù)境界,給讀者留下了可資馳騁的想象余地。“字到口中,仍要留頓”(《顧談錄》)?!皬角橐煌?,把話說直、說盡、說露,是藝術(shù)的大忌。前人詠月詩道,“最好莫如十四夜,一分留得到明宵?!?a href="http://www.tenkaichikennel.net/shiji/wangzhihuan/" target="_blank" class="keylink">王之渙是懂得這個藝術(shù)辯證法的。只不過是他實寫了中秋之滿月,卻又偏說成是十四夜月罷了。從而不僅使詩作的韻味更加悠長,而且格調(diào)更顯昂揚,因為詩人已從景物描寫中提高到人生哲學上去,生動、形象地說明了一個普遍真理——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遠。
這首詩“四語皆對”,但“讀來不嫌其排,骨高故也” (沈德潛《唐詩別裁》)。前兩句用正名對寫景,厚重有力的詩句與雄奇闊大的景象相為表里。后兩句用流水對抒情,與前兩句承接自然,氣脈流暢地道出人人心中之所有。從而既給人以美的感受,又給人以哲理的啟迪。
上一篇:岑參《五言詩·登總持閣》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常建《五言詩·破山寺后禪院》原文|譯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