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觀止·蘇軾·后赤壁賦
是歲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將歸于臨皋①。二客從予,過黃泥之坂②。霜露既降,木葉盡脫。人影在地,仰見明月。顧而樂之,行歌相答。
已而嘆曰: “有客無酒,有酒無肴。月白風清,如此良夜何?”客曰: “今者薄暮,舉網得魚,巨口細鱗,狀如松江之鱸③。顧安所得酒乎④?”歸而謀諸婦。婦曰: “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時之需。”
于是攜酒與魚,復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聲,斷岸千尺;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幾何,而江山不可復識矣! 予乃攝衣而上,履巉巖,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龍,攀棲鶻之危巢,俯馮夷之幽宮⑤。蓋二客不能從焉。劃然長嘯,草木震動,山鳴谷應,風起水涌。余亦悄然而悲,肅然而恐,凜乎其不可留也。返而登舟,放乎中流,聽其所止而休焉。
時夜將半,四顧寂寥。適有孤鶴,橫江東來。翅如車輪,玄裳縞衣,戛然長鳴,掠予舟而西也。
須臾客去,予亦就睡。夢一道士,羽衣蹁躚⑥,過臨皋之下,揖予而言曰: “赤壁之游樂乎?” 問其姓名,俯而不答。“嗚呼噫嘻! 我知之矣。疇昔之夜,飛鳴而過我者,非子也耶?”道士顧笑,予亦驚寤⑦。開戶視之,不見其處。
【注釋】 ①是歲:這年。承前賦而言,指宋神宗趙頊元豐五年。十月之望:農歷十月十五。雪堂: 作者在黃岡縣城東所建的住所。堂在大雪中落成,四壁均畫雪景,故此命名。臨皋: 臨皋亭,在黃岡縣南長江邊。作者初到黃州時,寓居定惠院,后遷居于此。②黃泥坂: 在黃岡縣東,是雪堂、臨皋亭之間往來必經之路。③松江: 江名,今江蘇吳淞江。鱸: 產于松江,此魚四腮,無鱗,味極鮮美。④安所: 什么地方,從哪兒。⑤攝衣:撩起衣服。古人衣長,故登高必須提起衣服的下擺。履巉巖: 走上險峻的山崖。披蒙茸:撥開叢生的野草、灌木。踞虎豹: 踞坐在狀如虎豹的石頭上。虬龍: 狀如虬(有兩角的龍)龍盤曲的古木。鶻 (hu): 一名隼,猛禽類,俗稱所謂崖鷹者。馮 (feng) 夷: 河伯,傳說中的水神名。⑥羽衣: 道士的道服。蹁躚 (pianxian): 狀如舞蹈的旋行貌。⑦寤(wu): 睡醒。
【譯文】 這年的十月十五日,我從白雪堂步行,將要回到臨皋去。兩位客人隨從我,路過了黃泥坂。這時霜露已經降下,樹木的葉子全部脫落。人的影子倒映在地面,仰頭一看,明月當空。大家回頭觀看,欣賞夜間景色,一邊走一邊唱,互相酬和。
不久,我嘆息說: “有了客人卻沒有美酒,有了美酒又沒有佳肴。月色銀白,微風清和,如何度過這美好的夜晚呢?” 客人說: “今天傍晚,舉起網來捕得一條魚,大嘴細鱗,形狀像松江的鱸魚。但是哪兒能得到酒呢?” 回家跟妻子商量這件事。妻子說: “我有一斗酒,收藏很長久了,預備著等待你隨時的需要。”
于是攜帶著酒和魚,又游覽于赤壁的下面。江里的流水發出聲響,江岸峭壁陡立,高達千尺。山顯得高了,月亮顯得小了,水位降了,礁石顯露了。時間沒隔多久,然而江山的面貌再也不認識了! 我就撩起衣服上岸,登上險峻的山崖,撥開叢生的野草、灌木,踞坐在狀如虎豹的石頭上,爬上形如虬龍盤曲的古樹,攀登鶻鳥巢居的懸崖壁上,下看水神馮夷的深宮。兩位客人不能隨從我到這里。我劃然地長嘯一聲,草木震動起來,高山共鳴,深谷回應,風吹起來,江水涌流。我也憂愁悲傷,嚴肅恐懼,害怕得不可再停留了。我返回轉來登上船,船放在水流中央,任憑它隨便飄流,停在哪里就歇息在哪里。
這時候將近半夜,四面環顧,寂靜寥廓。剛巧有一只白鶴,從東飛來,橫過江面,翅膀像車輪一樣,尾部羽毛像黑色的裙子,前面羽毛像白色的衣衫,戛然地長叫一聲,拂過我的船向西方飛去。
一會兒客人離去,我也就回家睡覺了。夢見一位道士,身穿羽衣道袍,蹁躚起舞,走過臨皋的下面,向我拱手施禮,說: “赤壁的游玩快樂嗎?” 我問他的姓名,他低著頭不回答。“唉呀! 我知道你的情況了! 昨天的夜里,又飛又叫拂過我船邊的,不就是你嗎?”道士回頭一笑,我也驚醒了,開門看他,不見道士去處。
【鑒賞】 宋神宗元豐五年七月,蘇軾第一次泛游赤壁。同年十月,蘇軾再次游覽赤壁。兩次赤壁之游的“賦”有何異同呢?相同之處是: 兩賦中都設有虛擬的“主”與 “客”; 兩賦都具有詩情畫意。不同之處是: 前賦寫的是初秋季節,字字秋色; 后賦寫的是初冬季節,句句冬景。前賦寫水光月色,氣氛安謐幽靜,令人賞心悅目; 后賦寫山,除了寫 “復游于赤壁之下”,還寫了 “履巉巖”,渲染了 “悄然而悲,肅然而恐” 的陰森氣氛。一樣風月,兩種境界。
這篇賦分兩大部分。第一部分,寫作者復游赤壁的雅興及其游中情景; 第二部分,寫作者與白鶴化成的道士的對話與幻覺。總之,它反映了蘇軾無力面對現實社會,企圖超塵絕俗,飄然離世的思想感情。
上一篇:《古文觀止·韓愈·后十九日復上宰相書》鑒賞
下一篇:《古文觀止·公羊傳·吳子使札來聘》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