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盧綸
行多有病住無糧, 萬里還鄉未到鄉。
蓬鬢哀吟古城下, 不堪秋氣入金瘡。
這首詩觸及了唐詩中一類少見的題材,描寫了一個傷兵的悲慘遭遇,控訴了當時統治者不恤士兵痛苦的罪行,自然流露出詩人對之無限哀憫之情,亦可見當時存在的一個社會性的問題。
詩題《逢病軍人》告訴了讀者,詩篇所寫的不是一個因天災等緣故而流落在外的莊稼漢,也不是一個因經商失敗而兩手空空、飄蕩在外的小商人,寫的是一個傷兵在返鄉路上陷入了極為困頓的境地。唐代,特別到了中唐之后,邊無寧日,征戰不絕,許許多多百姓就象在杜甫《石壕吏》一詩中所寫的那樣,被地方官吏強行抓去當兵,他們有的還在戍邊,有的已經犧牲,而本篇所寫的卻是一個雖幸存而受傷歸來的士兵。
“行多有病住無糧”,寫了病軍人行住兩難、進退無路。“有病”點出了這是一個傷兵,“行多”表明這個傷兵已經趕了許多路程,帶傷而行自不免痛苦、疲乏、艱難,然而不要說住宿客店,就是連充饑的糧食也沒有一點點了。一病、二累、三餓,實在是太悲慘了。
“萬里還鄉未到鄉”,進一步寫出了這個病軍人的流落旅途的處境。從邊地到自己的家鄉,隔山重水,萬里迢迢,雖然掙扎著一步一步地離開了征戰的邊陲,一步一步地靠近了自己的家鄉,但是路途遙遠,何日才能歸家呢?“還鄉”是鼓舞著這位病軍人克服困難和痛苦在路途跋涉的最大希望,盡管可以預料到回到家鄉也不會有什么好運,但是不客死異鄉而能歸葬于生他養他的地方,這就是一種幸運了。可是,望著茫茫的前途,不知能否返回,心里是多么悲哀!
“蓬鬢哀吟古城下”,寫出了病軍人的形象和情態。“蓬鬢”,這是一目傳神的概括,由此可以推見他衣衫的藍縷、面目的憔悴,是一個受盡折磨、形同乞丐的人。“哀吟”,又是一個畫龍點睛的集中,由此可以推見他的疲病凍餓、痛苦萬狀,是一個走投無路、行將倒斃的人。“古城下”,則刻劃了這個傷兵現時的棲身之所,古城之中自然有朱門酒肉臭,然而古城之下,到了天明的時候,也許將出現凍死、餓死、病死的一具尸骨。
“不堪秋氣入金瘡”,進一步寫出了這個病軍人創傷的發作。題目里“病軍人”的“病”到此被點明了,這位軍人不是染上了什么疾病,而是在戰爭中的“金瘡”,即刀槍之傷。已經是深秋季節了,城外的朔風寒冷,得不到治療的金瘡,由于疲勞、凍餓,日漸嚴重,怎么經得住秋風的襲來呢?
從標題的“逢”字中透露出這樣一個信息:這是詩人經過古城之下,看到了這位病軍人,且與他作了一番攀談,了解了他的處境和心態之后才寫出的,因而這是一個真實可信的人物。作者到過邊陲,寫出過若干雄壯豪放的塞下曲,然而在內地無意中遇到了這位傷兵,激起了深深的同情,于是又提起詩筆寫下了這個形象.,這無異是在向社會疾呼:為什么不去體恤這些在戰場上殺敵受傷的士兵?造成這些傷兵如此悲慘遭遇的,是誰之罪?
上一篇:《送魏大從軍·唐·陳子昂》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長相思·清·納蘭性德》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