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應物《七言詩·寄李儋元錫》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韋應物
去年花里逢君別,今日花開又一年。
世事茫茫難自料,春愁黯黯獨成眠。
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錢。
聞道欲來相問訊,西樓望月幾回圓。
【原詩今譯】
去年與君分袂,正是花開的時節,
今年又逢花月,君與我天涯遠別。
茫茫的人事變故,誰能夠預料呵,
我長夜獨眠,思君春愁對誰訴說。
我如今年老多病,輒有鄉里之思,
沒安頓好百姓,我對著俸祿不安。
聽說你要來看我,為何人卻未到,
盼你來臨,看過多少個月缺月圓。
【鑒賞提示】
這是一首投贈詩。寄贈的對象李儋,字元錫,曾任殿中侍御史,與韋應物是詩交好友,兩人唱和之作頗多。唐德宗建中四年(783),韋應物告別李儋,離開京城長安前往滁州赴任。貞元五年(789)韋應物調任蘇州刺史,在任上寫下了這首寄友之作。
首聯二句對景懷友:去年花開正艷時,我與你重逢又別離,到現在又是花開時節,不覺已經一年過去了。言外之意,花落猶有花開時,而你我卻未能再相見。詩以“花”起筆,即景抒情,去年花里與友相逢,自是人生快事,今年見花而不見友,倍覺感懷思念。花謝花開,不僅象征著時光的流逝,思友之情的增長,更有昨是今非、物換星移的意味。
于是,頷聯二句,詩人從花落花開有定時的自然規律聯想到人間之事卻茫然難以預料,只好帶著滿腹愁懷獨自快快成眠。“茫茫”二字,包含著對自己無所作為、體弱多病憂愁苦悶而又無可奈何的悲嘆,也包含著他對邊境不寧、國力日衰的凋蔽局面焦慮不安而又無能為力的哀愁。在這種情況下,他即便想睡,又怎能睡得著呢?于是引出五、六兩句。
“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錢。”這是詩人“春愁黯黯”的原由,也是他矛盾苦悶心情的真實流露。到任以后,韋應物常為疾病困擾,自感力不從心。更為職守未盡而痛苦內疚。特別是想到蘇州府境內那些出外逃荒謀食的百姓,更感到辜負了朝廷的俸祿,愧對地方父老。由此不免臥于病榻而生辭去官職、歸田隱居之念。“邑有”一句,極為懇切坦誠地表現出韋應物正直、高尚的人品以及多病之身仍對百姓疾苦拳拳在念的襟懷。因此,一語既出,贊嘆聲便紛至沓來。范仲淹譽之為“仁者之言”;朱熹稱贊這兩句好,認為“唐人仕宦多夸美州宅風土,此謂身多疾病,邑有流亡,賢矣。”黃徹《碧溪詩話》中,更以此告誡“有官君子,當切切作此語。”這些贊譽,是對韋應物思想胸懷的高度評價,也是對頸聯二句在詩中地位的首肯。以全詩來看,頸聯堪稱精髓所在,起著統領全詩的作用。
“聞道欲來相問訊,西樓望月幾回圓。”直到最后一聯,寄詩李儋的原因這才點了出來:聽說你想來探望我,我登上西樓遠眺,盼望你前來,月亮都圓過幾回了。西樓,即觀風樓,舊址在蘇州境內長州子城西,唐時稱為西樓。詩人任職他鄉,身心交瘁,一腔苦悶正無處排遣,忽聞友人要來探訪,欣慰、急切之情是不言而喻的。詩中不直言思友之苦,而以月圓幾度婉轉抒之,其情其意,含蘊而且濃郁深長。天天等、月月盼的焦灼之感,久等不見友人來的失望之感,全都融在欲訴難言、欲哭無淚的“望月”之中了。
以后,這首詩寄出了嗎?李儋收到了嗎?兩人相見了嗎?這些,我們都不得而知,知道的卻是,德宗貞元七年(791),也就是韋應物任蘇州刺史兩年時,他便去官為民,詩中所言成了現實。不過,他終未能回歸長安故里,而是閑居于蘇州永定寺內。大約僅僅一年后,這位杰出的詩人就與世長辭了。關于他最后時刻的情形,至今尚不清楚,但從《寄李儋元錫》里,人們是不難體味到他的一腔悲怨與孤寂的。
對這首詩,歷來推崇有加,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襟懷坦蕩、思想高尚,詩人正直的品格在詩中得到真切的表露,令封建時代許多正直的為官者欽賞不已; 其次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感情的抒發深摯自然;再次是結構安排頗具匠心,以敘別開頭,從花又重開引出對友人的思念,從花開有時引出 “世事茫茫” 的喟嘆,繼而引出病愧思歸的感懷,最后點出寄意。可謂環環相扣,一氣呵成,首尾呼應,渾然一體。
上一篇:岑參《五言詩·寄左省杜拾遺》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李嘉祐《七言詩·寄王舍人竹樓》原文|譯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