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門
作者: 張天善戎耀文 【本書體例】
【原文】:
出自北門,憂心殷殷(1)。終窶且貧(2),莫知我艱。已焉哉(3)!天實為之,謂之何哉(4)!
王事適我(5),政事一埤益我(6)。我入自外,室人交遍謫我(7)。已焉哉,天實為之,謂之何哉!
王事敦我(8),政事一埤遺我(9)。我入自外,室人交遍摧我(10)。已焉哉,天實為之,謂之何哉!
【鑒賞】:
《北門》是首自敘詩。主人公懷著滿腔的酸,敘述了自己艱難的處境:公務繁重,收入微薄,衣食無以為著。窘困貧窮的生活,使得家人都喋喋不休地譏諷他、責罵他。他內外交困,憂心忡忡,不由地發出了無可奈何的長吁短嘆。
詩中主人公的身份,看法多有分歧。《詩序》說:“北門,刺仕不得志也,言衛之忠臣不得其志爾”。孔穎達《毛詩正義》說:“衛君之闇,不知士有才能,不與厚祿,使之困苦不得其志,故刺之也。”今人郭沫若則認為詩里寫的是一個破產的貴族,因“家用奢華,祿入不足,”引起“室人交謫”。據詩意來看,《詩序》說比較妥貼,詩中的主人公很可能就是一個忠于王事,卻得不到重視,因而引起愛人怨憤的小官吏。
詩三章,章七句。第一章自嘆貧困,無人了解。“出自北門,憂心殷殷。”是說自己走出北門,去辦公事,一路走,一路憂心忡忡。三、四句“終窶且貧,莫知我艱。”點明了滿懷憂愁的原因。盡心王事,得不到相應報酬,家境寒傖,無人了解和同情。這艱辛的生活,孤獨的處境,叫“我”怎能不痛苦?不憂愁?后三句“已焉哉,無實為之,謂之何哉!”看似無可奈何,自嘆命運不濟,其實表達了更為深重的憂憤。第二、三章,寫自己公務繁忙和家人的“謫我”、“摧我”。詩人反復述說“王事適我”、“王事敦我”、“政事一埤益我”、“政事一埤遺我”,可知其整天辛勞,承擔了多么繁重的工作。可是每當“我入自外”,得到的不是家庭的安慰和諒解,而是“室人交遍謫我”、“交遍摧我”。這日子真個是難堪的了。在外不堪王事驅遣,入內不堪家人責罵,出出進進,沒有一刻安寧,里里外外,得不到半點溫存,叫“我”怎能不痛苦?不憂心?盡管再三自我寬解,自認命苦,不想怨天憂人,可又為何能寬解得了?整首詩,正是從一個小官吏的遭遇寫出了社會的不平,人世的不公。這正是這首詩的重要思想價值。小官吏的處境尚且如此,一般平民百姓的日子又何以堪!
在藝術上,這首詩有兩個顯著的特點:一是句式自由。全詩有三字句,有四字句,還有六字句,參差錯落,靈活自然。再與每章末三句的重章迭句、反復詠嘆相配合,使得籠罩全詩的憂傷凄愴的情調格外濃重。二是用韻講究。根據情感表達的需要而轉換韻腳。如第一章前四句尾押“門”“殷”“貧”“艱”(古音讀gēn),后三句句尾押“哉”“之”“哉”。全章皆用平聲韻。二章的“適”“益”“謫”三字為韻,押的是仄聲韻。與第一章平聲韻形成交替變化。第三章仍押平聲韻,而形式又變為隔句韻。在三章十句的短詩里,押韻如此豐富而多變,形成了本詩獨特的藝術特色。
上一篇:《北朝樂府民歌》情詩三百首賞析
下一篇:《北風》情詩三百首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