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梅坡《七言詩·雪梅二首》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盧梅坡
其 一
梅雪爭春未肯降,騷人擱筆費評章。
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
其 二
有梅無雪不精神,有雪無詩俗了人。
日暮詩成天又雪,與梅并作十分春。
【原詩今譯】
其 一
梅花和雪花互相爭奪春色不肯相讓,
詩人擱筆,思索著評梅論雪的文章。
梅和雪比,梅花本不如雪花那么白,
雪與梅較,雪花卻沒有梅花的芬芳。
其 二
無雪映照的梅花缺乏神采,
有雪無詩卻令人俗不可耐。
黃昏詩成天又紛紛飄大雪,
梅雪詩合成了濃郁的春色。
宋代詠梅詩不啻千首,以哲理見長的,這首《雪梅》堪稱代表作。
梅花盛開時潔白似雪,又開在群芳凋謝的寒冬,因而,歷代詩人吟及梅花,都不免聯系到冰雪。從梁簡文帝的“絕訝梅花晚,爭來雪里窺”(《雪里覓梅花》)、宋陸游的“高標逸韻君知否?正在層冰積雪時”(《梅花絕句》)到毛澤東的“已是懸崖百丈冰,猶有花枝俏”《卜算子·詠梅》),代代相承,吟詠不絕。特別是大雪紛飛之時,面對雪中束束梅花凌霜傲雪,盛開怒放,情動于心,思緒縈懷是很自然的。雪野中梅花玉立婷婷、幽香陣陣,自使人心頭春意融融,而白雪揚揚,漫天飛舞,不也兆示著春天已經臨近了嗎?因而,都是出現于冬春之交,一個是梅花報春,一個是飛雪迎春,究竟是誰帶給人間春的訊息,究竟誰高誰下,倒真是一個饒有興味,又費人思量的問題。
《雪梅》第一首,起句開門見山,點出詩的題旨:梅雪爭春。擬人的手法寫出了梅雪爭奪春色難解難分,誰也不肯服輸的情景。“未肯降”三字,形象地表現出梅與雪各自恃強氣盛的傲岸之態,無怪乎詩人們感到那么為難,一個個擱下筆,苦苦地思索、細細地品評起來。
經過一番評論,結果怎樣呢?“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作者以工整的對偶句式,雅中有趣的詞語,做出了看似不偏不倚、模棱兩可,實則恰如其分、公允合理的評價。雪以白見長,論及色澤皓潔,梅不及雪;梅以香取勝,論及氣味芬芳,雪顯然又不及梅。以梅之長,攻雪之短,自然勝券在握;而以雪之長,攻梅之短,情況亦然。因而,雪與梅既各有千秋,也各有所短,無論以梅的芳香否定雪的潔白或是相反,都失之偏頗,于理不合。在此,作者對梅、雪各自特點的比較分析,既代表了詩人們思索品評的共同結論,也是對梅、雪爭奪高下的委婉批評。
那么,盎然春意究竟是誰帶來的呢? 《雪梅》第二首做了回答。
“有梅無雪不精神”一語道破梅、雪之間的辯證關系:梅不僅不能貶斥雪,而且只有在雪的襯托映照下,才更能見其光彩。“春近寒雖轉,梅舒雪尚飄” (陰鏗《詠雪里梅》),這是正襯;“雪虐風饕愈凜然,花中氣節最高堅” (陸游《落梅》),這是反襯。它們都從不同角度證明,沒有雪的襯托,梅的高風亮節、梅的清神逸韻便難以真切地體現出來,“不精神”三字的內涵也就在這里。
“有雪無詩俗了人”——這里,詩人沒有緊承上句,寫有雪無梅將會如何,其意十分明顯,所謂《雪梅》,重心是落在梅花上的。假若有雪無梅,雪便只會令人感到嚴寒酷冷而興味索然;同理,有雪而無詩,雪便只會以其自然的特性——寒冷、砭人肌膚、眩人眼目,而無法化作生動美好的意象。這里,詩人簡潔的筆觸又揭示了一個深刻的道理:自然景物若無人的審美意念的觀照,達到物我兩諧、景人一體的境地,自然景物的內在美便無從感知、無從發現。所謂“景無情不發”(范晞文《對床夜語》)便是這個道理。有雪無詩為何使人俗不可耐,緣由也在這里。
顯然,作者是深諳這一妙理的。詩的后兩句“日暮詩成天又雪,與梅并作十分春。”形象地勾畫出雪花梅花交相輝映,詩情美景融會一體的深遠境界,點出了全詩的主旨:雪也好,梅也好,盡管它們各有獨到之美,但只有在相合互襯中,美才愈見輝煌。而且,只有把人的主觀感情熔鑄于客觀的雪梅之景中,達到情景“妙合無垠” (王夫之《姜齋詩話》)的境地,也才能真正感受到茫茫雪中梅花怒放帶給人們的濃郁春意。
這兩首詩,前者寫梅雪爭春,后者寫梅雪共春,既各有側重,又緊密相接。全詩都是議論,但絕無宋代理學家以理語成詩的流弊,而是發前人所未發,從梅雪爭春起筆,從比較透視入手,闡發出一個個引入深思、言簡意遠的哲理來。同時又寫得生動活潑,毫不呆板,達到了理趣與情趣的和諧。
上一篇:趙嘏《七言詩·聞笛》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李商隱《七言詩·霜月》原文|譯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