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陳子龍
小車斑斑黃塵晚,夫為推,婦為輓。出門何所之?青青者榆療我餓,愿得樂土共哺糜。
風吹黃蒿,望見墻宇,中有主人當飼汝。叩門無人室無釜,躑躅空巷淚如雨。
這是一首仿古樂府詩,作于崇禎十年(1637)六七月間。當時,京畿大旱,山東又遭蝗災,加上明末社會矛盾尖銳,農民被迫離鄉背井出外逃荒。陳子龍此時正從北京赴廣東,途中親見種種慘狀,出于他對勞動人民的同情,用詩真實地反映了這一社會現實。
全詩十一句可分為四層意思,一開頭三句,是寫作者所見:婦在前拉、夫在后推,夫婦共推一輛小車奔波于暮色蒼茫的古道之中,給人一種“古道西風”、“夕陽西下”的凄涼感,“黃塵”從側面點明了久旱不雨的情況。作者在這里未講“車”中載有什么,如果車中載有兒女,似當突出,此既未明言,自可理解其兒女非鬻即殍,此亦意在言外。孟郊曾有詩說:“借車載家具,家具少于車。”此夫婦車中自然不會裝載家具,然仍須一拉一推者,無非反映長途奔波,饑餓難當,體力已極不支,你拉我推,“相濡以沫”而已。四至六句為第二層,是作者代小車夫婦作一問一答之辭:此行究竟走向何方?答曰:“愿得樂土。”“樂土”一詞是從《詩經·碩鼠》中來,這對夫婦所避的碩鼠,主要是人禍。說明農民舉家流亡,實是萬般無奈,同時也表示了對沒有剝削、沒有壓迫樂土的向往。只要“無苛政”,即使在那里喝稀粥也心甘情愿,說明了當時社會矛盾的尖銳,天災的嚴重;勞動人民的要求又是多么的低微。七至九句是第三層,大災之年,干旱使莊稼不長,到處是一派枯黃,在這荒涼之中突然見到了人家,真使這對夫婦“載欣載奔”,產生了得以生存的希望:“中有主人當飼汝”,當是夫妻二人互相安慰、互相鼓勵之詞:再堅持一下,前面已有人家,捱到那里就會有吃的。盡管當時尚未見到人影,但有“墻宇”,對這對早已饑餓難忍,而且已經精疲力盡的夫妻來說,畢竟是一個極大的鼓舞,感情到此達到了高潮。最后兩句是出乎意料的結局:夫妻二人好容易掙扎到門前,“叩門”一看,豈但室中“無人”,而且灶上還“無釜”。人到哪里去了?象他們一樣,被迫逃亡去了。到處都是一樣的災荒,到處都是一樣的面臨死亡,叫這對夫妻到哪里去找“樂土”呢?希望愈大,失望愈大,他們只好在“空巷”中徘徊痛哭了! 王夫之說:“以樂景寫哀,以哀景寫樂,一倍增其哀樂。”作者在這里通過這對夫妻由哀到樂,又由樂轉哀的悲慘遭遇,反映了當時普遍的社會問題,通過個性來反映共性,確實具有典型意義。
全詩用賦體手法,按時間發展線索敘述,增強了客觀真實感。特別是對推小車夫婦心理活動的刻畫達到了維妙維肖的逼真程度,給我們描繪了一幅災民流亡圖,頗有藝術感染力。因此沈德潛在《明詩別裁》中說此詩“寫流人情事恐鄭監門亦不能繪。”實非過獎之語。此詩屬陳子龍在明亡前的早期作品,從詩意到詩中某些詞句,顯然都受到了漢樂府的影響,雖然人們稱他在模擬古人方面頗能“以形似為工”。而且此詩也確實有一定的思想深度,與前后七子的單純復古模擬之作有所區別,但應該說,與陳子龍晚期那些抗清作品的獨特風格還是有距離的。
上一篇:《封丘作·唐·高適》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山中寡婦·唐·杜荀鶴》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