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嘏《七言詩·聞笛》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趙 嘏
誰家吹笛畫樓中?斷續聲隨斷續風。
響遏行云橫碧落,清和冷月到簾櫳。
興來三弄有桓子,賦就一篇懷馬融。
曲罷不知人在否,余音嘹亮尚飄空。
【原詩今譯】
是誰家在華美的樓閣里吹奏笛子?
斷續的秋風,送來了斷續的笛聲。
笛聲忽而橫越碧空,使流云駐足,
忽而清和,混著月光飄進了簾櫳。
聽了這縷縷不絕的奇妙的笛聲呵,
使我想到那東晉笛手桓伊的美名。
我多么想寫一首贊美他的笛賦呵,
可惜我缺乏漢代馬融的曠世才能。
聽完了曲子還不知吹笛者是何人,
只覺余音嘹亮,飄滿秋天的碧空。
【鑒賞提示】
唐詩中有不少描寫音樂的作品,如韓愈的 《聽穎師彈琴》、白居易的《琵琶行》、李賀的《李憑箜篌引》和錢起的《省試湘靈鼓瑟》等都是廣為傳誦的名篇。趙嘏這首詩則是專寫笛聲之妙的,雖不如前四詩有名,卻也有一定的特色。
因為是七言律詩,篇幅和格律上都有嚴格限制,就不便像古體那樣用較多的鋪敘作正面描寫和渲染了。何況,首聯要交代笛聲的由來,必不可少,但這已占用了兩句,真正可以用作描寫的便只有后邊三聯共六句而已。其中,頷聯用“響遏行云”和隨月入窗作正面描述。《列子·湯問》中講過一個“薛譚學謳于秦青”的故事,說秦青送別薛譚時“撫節悲歌,聲振林木,響遏行云”。后世遂以“響遏行云”形容音樂之聲的嘹亮動聽。“響遏行云橫碧空,清和冷月到簾櫳”二句將無形的笛聲化為有形的形象,構成一個秋夜寂靜,月色清冷,笛聲忽起,越窗而入的優美意境,從而使讀者可見可聞,猶如身臨其境一般。頸聯引用古事以作側面襯托。“桓子”指東晉桓伊(字叔夏,號子野)。他長于吹笛,路過清溪時應王徽之的要求,為其吹奏。據說,奏畢時只聽空中笛聲嘹亮,而人已杳然不見。東漢著名經學家馬融亦好音樂,其《長笛賦》是描寫音樂的一篇名作。知道這兩件古事的讀者自然可以充分調動他們的讀書印象,與詩中的描寫相印證,從而進入詩的“規定情景”中去,產生豐富的藝術聯想了。尾聯二句虛景實寫,用“余音嘹亮”和“人在否”二意構畫出一幅清空的藝術境界,給讀者留下回味的余地,同時也與首聯相應,使全詩結構完整。
這首詩篇幅雖然短小,但由于作者運用了多樣手法,從“聞”的角度對笛聲進行全方位的掃瞄。遂使有限的形式有了充實的內容,而且使形象描寫有了層次感,給讀者以真實的藝術感受。
上一篇:崔顥《五言詩·長干曲》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盧梅坡《七言詩·雪梅二首》原文|譯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