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世宗《七言詩·送毛伯溫》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明世宗
大將南征膽氣豪,腰橫秋水雁翎刀。
風吹鼉鼓山河動,電閃旌旗日月高。
天上麒麟原有種,穴中螻蟻豈能逃?
太平待詔歸來日,朕與先生解戰袍。
【原詩今譯】
大將軍南征叛軍,膽氣是那么壯豪,
腰里斜掛著明閃閃的秋水雁翎寶刀。
戰鼓咚咚,似狂風怒號搖動著山河,
軍旗飄卷,猶如電光映照日月天霄。
你是天上的麒麟,本來就是好樣的,
洞穴中的小小螻蟻,難道能夠逃跑。
待命吧,到了天下太平歸來那一天,
我親自給將軍拴馬解下身上的戰袍。
【鑒賞提示】
據《明史紀事本末》記載,自明開國以來,安南屢叛不已。明剿撫并用,不能平息。嘉靖年間,南征將士在安南亂軍中發現其私造《大誥》,有不軌之心。消息傳來,世宗甚怒,遂命仇鸞、毛伯溫率軍討之。這首詩便是明世宗在毛伯溫出師前特意贈給他的。
我們知道,世宗是明代有名的昏君。可是在這首詩里,他卻做出了一副禮賢下士、灑脫豪爽的嘴臉。“大將南征膽氣豪,腰橫秋風雁翎刀”,起筆雖然不免有些粗俗,但從全詩來看,卻仍有以下幾點好處:其一,開門見山地點明了主題,點出了事由,造成了出征的氣氛;其二,此句絲毫不事雕琢,卻能以“文勢”奪人,定準了全詩豪放灑脫的基調;其三,一下子就把一個腰橫寶刀,英姿勃發,膽氣過人的將軍形象推到了讀者面前,其造語雖然直露,但字里行間卻滲透著作者的贊譽之情。接下來,作者進一步用將軍出兵的場面來襯托其威勢:“風吹鼉鼓山河動,電閃旌旗日月高”。作者為了強調軍威,有意把“風吹”“電閃”四字提到了句首,不但使句子對仗十分工整,讀來朗朗上口,也更增加了大將的幾分威勢。
大將的形象和率師出征的場面寫過之后,作者進一步寫將軍出征穩操勝券,必能克敵制勝。這一方面是對大將威勢的更有力描寫,同時也表現出作者的期待之情。另外,作者為了要寫將軍必獲全勝,用“天上麟麒”與“穴中螻蟻”做鮮明的對比——用來比喻的辭語選得典型,勝負之勢立然可見。“原有種”,反映了作者那種庸俗的天命觀,用在這里,卻也表達了他贊譽大將、堅信出師必勝的心情。“豈能逃”,既寫出了敵軍在這樣一位大將的打擊下無法逃脫滅頂之災的丑態,也說明勝利是輕而易舉的。因此,作者在最后兩句滿懷信心地寫道:“太平待詔歸來日,朕與先生解戰袍。”這是全詩中最精彩的兩句話。“太平”二字有兩重含義,其一是指大將出征后,立刻能天下太平,極言其武功卓著,馬到成功; 其二是指大將能平安歸來,隱隱中透露出對大將的關切。“待詔歸來日”,雖然造語平淡,明白如話,但其中包括著切盼將軍勝利歸來的殷切之情。“朕與先生解戰袍”句中的“先生”,說明毛伯溫將軍并不只具有匹夫之勇,還有其“風流儒雅”的一面,既能拔劍相斗,又能運籌帷幄。另外,世宗這里特以“先生”稱之,是對毛伯溫的贊譽之辭,是一位封建帝王對其臣子的褒獎和贊美。先稱“大將”,再稱“先生”,就無形中把毛伯溫抬高了一步,似乎毛伯溫成了 “帝王之師”。不僅如此,他還要親自給這位“先生”解下戰袍。一個“解”字,更抬高了毛伯溫的地位。不過,這一切畢竟都是非常有限度的:無論是把“大將”換成“先生”也好,還是為先生“解”戰袍也好,這些都是至高無上的“朕”所為,這樣一來,真是不知把“朕”屈尊了多少!
上一篇:王勃《五言詩·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高適《五言詩·送鄭侍御謫閩中》原文|譯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