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jīng)《國風秦風·無衣》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王于興師,
修我戈矛,與子同仇。①
豈曰無衣?與子同澤。②王于興師,
修我矛戟,與子偕作。③
豈曰無衣?與子同裳。王于興師,
修我甲兵,與子偕行。
【注釋】 ①于:語助詞。同仇:共同對敵。②澤:貼身內(nèi)衣。③偕作:一同行動起來。
【譯文】 誰說沒有軍衣?和你合披這件征袍。國王要發(fā)兵作戰(zhàn),趕快修整咱的銳戈長矛,和你齊心御敵把國土保。誰說沒有軍衣?和你共穿這件襯衣。國王要發(fā)兵作戰(zhàn),趕快修整咱的長矛利戟,和你一致行動赴陣抗敵。誰說沒有軍衣?和你同穿這件裳衣。國王要發(fā)兵作戰(zhàn),咱趕快把盔甲兵器修理,我們一同奮勇殺敵。
【集評】 《毛詩序》:“《無衣》,刺用兵也。秦人刺其君好征戰(zhàn),亟用兵,而不與民同欲焉。”(《十三經(jīng)注疏·毛詩正義》卷六)
宋·朱熹:“秦人之俗,大抵尚氣概,先勇力,忘生輕死,故其見于詩如此。”(《詩集傳》卷六)
元·陳繹:“《秦風》,秋聲朝氣。”(《詩譜》)
清·王夫之:“《春秋》:申包胥乞師,秦哀公為之賦《無衣》。劉向《新序》亦云然。《吳越春秋》亦曰桓公(當作哀公)為賦《無衣》之詩。……則此詩哀公為申胥作也。若所賦為古詩,如子展賦《草蟲》之類,但言賦,不言為之賦也。其言王者,因楚之僭號,對其臣而王之也。子者,斥指申胥也。于,曰也。言楚王命我興師也。與子偕行,言隨申胥而往也。其為答申胥而救楚之詩明矣。”(《詩經(jīng)稗疏》)
清·姚際恒:“小序謂‘刺用兵’,無刺意。《集傳》仿之,謂‘秦俗強悍,樂于戰(zhàn)斗’。詩明有‘王于興師’之語,豈可徒責之秦俗哉?觀其詩詞,謂秦俗強悍,樂于用命,則可矣。”(《詩經(jīng)通論》)
清·方玉潤:“秦人樂為王復仇也。……(一章)起極矯健。”(《詩經(jīng)原始》卷七)
今·余冠英:“這詩是兵士相語的口吻,當是軍中的歌謠。史書說秦俗尚武,這詩反映出戰(zhàn)士友愛和慷慨從軍的精神。”(《詩經(jīng)選》,人民文學出版社,1979年版)
【總案】 本詩之旨,余冠英的見解最為簡明貼切。其它如“刺用兵”、“復王仇”等說,都有主觀附會之嫌,難以信從。全詩風貌呈現(xiàn)樸茂勁健的特色,充溢一股慷慨豪邁的勇武激情,對后世的從軍詩、邊塞詩有一定的影響。
上一篇:詩經(jīng)《國風·唐風·無衣》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詩經(jīng)《國風·陳風·月出》原文|譯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