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勃《五言詩·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王 勃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
與君離別意,同是宦游人。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
【原詩今譯】
我身在被三秦牢牢護衛著的京都長安,
遙望蜀地的五津,籠罩著蒼茫的風煙。
我與你相別,有道不盡的依依的情意,
同是宦游人,怎能忘風雨同舟的情感。
四海之內呵,何處沒有知心的朋友呢,
迢遙的天涯喲,仿佛比鄰一樣隔不斷。
少府呀,莫要在三岔路口分手的時候,
若兒女一樣,涔涔的熱淚打濕了巾衫。
【鑒賞提示】
古代的贈別詩,正如南梁的文學家江淹在《別賦》中總結的那樣“有別必怨,有怨必盈。”大都不免使人“黯然銷魂”。但王勃的這首詩則一別哀婉低沉的情調,變悲怨為開朗,將離情別意的灰色調洗刷得清爽透亮,字里行間表現出詩人蓬勃向上、積極進取的激情和對朋友真誠的友愛之情。其清新質樸的風格對后人很有影響,成為唐代詩壇上贈別詩中別樹一幟的佳作。
詩的首句以倒裝手法突出了京都長安在地理和政治上的中心地位。“三秦”泛指整個關中地區,在唐代也是人稠物豐的富庶之地,這里不僅點出送別的地點,還與下句的“五津”形成工穩的地形對,創造出一個頗有氣勢的雄渾意境。“五津”概指秦嶺以南的蜀川,那里遠離京城,交通困難,自然較荒涼,而詩人的友人即將赴任之地就在此處,想到這里詩人的惜別之情油然而生。這聯中的“望”“風煙”,又把相隔千里的秦、蜀兩地緊密地連在了一起,流露出詩人對朋友的殷切關懷,同時又為“天涯若比鄰”一句表現出的通達情調鋪平了道路。“與君離別意,同是宦游人”兩句采用整句倒裝,著意強調“離別意”的內容:你我同是離鄉別親的在外經歷宦海沉浮的游子,所以今天的離別之情更應使你我倍加珍惜。詩人采用“同置其境,心有互感”的處理手法,使這里的“別意”不只表現出詩人對友人的留戀,同時也表現出他對友人那依依難舍之情,這種雙向性把詩人同友人往日的深厚友情一筆帶出。緊接著,詩人撇開那淡淡的惜別悲情,筆鋒一轉,以豪邁奔放的語句吟出“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這樣意境開闊的千古絕句。是啊,只要我們的心相通,意相隨,即使你在天涯,我居海角,也隔不斷我們的心。它是詩人對友人的勸慰,也是對詩人自己的寬解。整聯詩句語調健朗,雄風畢現,用詞樸素無華,似靈感突發脫口而出,幾近口語,讀來十分流暢。在構思上,詩人可能受了曹植《贈白馬王彪》 “丈夫志四海,萬里猶比鄰,恩愛茍不虧,在遠分日親”的啟發。但詩人自創新意,便成千古佳句。末句同曹植《贈白馬王彪》中“憂思成疾痰,無乃兒女仁”語意相同,以豪言壯語來鼓勵將行之人勿做兒女情態,在臨分別的地方和時刻,讓淚濕袖巾,從中表現出作者壯闊的胸懷,也使上聯激昂之詞由此及時打住,構成了意境的完整統一。
這首詩和同出一人之手的《別薛華》相比,題材都是送別,風格情調迥異,前后判若兩人。因為后一首是詩人在政治上屢遭挫折,被逐出官場的情況下寫的,哀傷情調始終圍繞著他,故而詩句“黯然銷魂”。而這首《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詩人官居長安、正值少年得志時所作,心理感受自然不同。他十四歲應舉中第,才氣橫溢,稟性孤傲,年少氣盛,十分想干一番事業; 加之初唐時期文人受整個社會那種蓬勃向上精神的感召,多有建功立業的抱負,這些都促使王勃在詩句中表現出奮發有為的精神面貌。還有一個不容忽視的重要原因,就是作為“初唐四杰”的王勃力圖改變當時“爭構纖微,競為雕刻”的齊梁浮靡的詩風,盡量避免過分點染詞藻,追求清新、剛健的詩風,“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正是詩人這種追求的一個體現。
這首詩在對仗、平仄、押韻上合乎近體詩的要求,說明近體詩在唐初已日臻完善,而王勃對五言律詩的成熟是作出了一定貢獻的,這首詩應是極好的證明。它那質樸、清新的風格很容易使人聯想到杜甫、王維的一些詩句。他是陳子昂登上文壇前初唐最有影響的詩人。而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一詩則是詩人為數不多的詩作中的一篇力作。
上一篇:孟浩然《五言詩·送朱大入秦》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明世宗《七言詩·送毛伯溫》原文|譯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