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黃畬
黑水黃沙滿塞天, 穹廬深處一燈然。
三更望斷羅浮月, 十載吞殘北海氈。
水月道場聊宴坐, 山林心史好重編。
蘇卿有節終歸漢, 只是須眉白可憐。
屈大均
這首詩題下原有小序說:“時謫戍沈陽開法于首山寺。”按剩禪師俗姓韓名宗騋,廣東博羅人。僧名函可、他因撰明末私史,被貶戍沈陽,后來講經在首山寺。首山寺:首山在遼寧省遼陽縣西南接海城縣界,清時遼陽南有鎮首山堡,寺當在其地。作者屈大均一度也曾在海云寺為僧,與禪師入空門都是愛國志士,志同道合,素有來往。這首七律詩是寄贈給他的,詩中以漢朝蘇武事跡來勸勉堅守氣節表現出民族英雄的高貴情操。
詩的前四句是寫禪師出家前被貶到關外戍邊情況。其中第一句敘述黑水驚心,黃沙撲面的塞外光景。黑水:即黑龍江,因水色黑綠故名。第二句寫帳篷里一燈獨燃,夜坐戍邊的寂寞情緒。穹廬:塞上用氈布搭成的帳篷。劉中尹詩:“淚痕滿盡穹廬月。”然同燃。頷聯承上而寫。其中第一句寫禪師望斷家鄉羅浮山的月色而不得回去。羅浮山在廣東省東江北岸增城和博羅之間,因禪師是博羅人,故統稱羅浮。第二句說他戍邊時過著塞上艱苦困難的生活,如蘇武出使匈奴時居大窖中吞氈嚙雪,以充饑渴。蘇武:西漢杜陵人。字子卿,后人稱他蘇卿:漢武帝時以中郎將出使匈奴,單于脅降,不屈被囚禁大窖中,不給他飲食,天雨雪,蘇武臥嚙雪與旃毛并咽,數日不死,匈奴乃徙之北海上無人處,留十九年。昭帝時始歸漢。見《漢書·李廣蘇建傳》。剩禪師當時生活極艱苦,其《沈陽雜詩》云:“晚風連蟋蟀,木佛共含辛。”這是與蘇武遭遇相似處。頸聯是寫禪師自明亡后遁入空門情況。其中第一句是說他在水月場中修行打坐,料理佛事。水月道場:指當時的佛教集會。水月義本《大智度論》:“解了諸法,如幻如焰,如水中月”,空幻之意。方行詩:“水月空虛相,山云自在身。”禪師明時亦有稱水月道人者。道場講道的場所。宴坐打坐。第二句意思是說我們都在明亡之后做了遺民,同有亡國之痛,應該以南宋遺民鄭思肖為榜樣把自己所作愛國民族斗爭的詩篇如《心史》重編收藏起來,以期傳于后世,《心史》作者宋鄭思肖字所南,宋遺民。他的詩集名《心史》,舊無傳本,明崇禎時發現于吳中承天寺井里,有鐵函封閉,世稱鐵函心史。末二句用蘇武出使頭白歸漢的軼事,借以勸勉禪師即早還俗歸來,還可以投奔南明,仍可從事抗清斗爭,以期挽回明朝的國祚。
這首七律,語言明快,用典比喻貼切,民族意識,愛國情感,溢于言表。
上一篇:唐驥《寶劍》愛國詩詞鑒賞
下一篇:錢仲聯《寄懷維卿師桂林》愛國詩詞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