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觀止·左傳·周鄭交質
鄭武公、莊公為平王卿士①。王貳于虢②,鄭伯怨王。王曰:“無之。”故周、鄭交質③。王子狐為質于鄭,鄭公子忽為質于周。王崩,周人將畀虢公政④。四月,鄭祭足帥師取溫之麥; 秋,又取成周之禾⑤。周、鄭交惡。
君子曰: “信不由中,質無益也⑥。明恕而行,要之以禮⑦,雖無有質,誰能間之?茍有明信,澗溪沼沚之毛,蘋蘩蕰藻之菜,筐筥锜釜之器,潢汙行潦之水,可薦于鬼神,可羞于王公⑧。而況君子結二國之信,行之以禮,又焉用質? 《風》有 《采蘩》、《采蘋》,《雅》有《行葦》、《泂酌》⑨,昭忠信也。”
【注釋】 ①卿士: 指周朝王卿中的執政大臣。②貳: 兩用。指周平王不專任鄭伯,而分權于虢公。虢: 指西虢公。③交質: 指雙方互相用親子或貴臣作抵押取信。④畀 (bi):授予,給予。⑤祭足: 即祭仲,鄭大夫。溫: 周地名,今河南溫縣西南。成周: 周地名,今河南洛陽東北。⑥中: 同“衷”,內心。⑦明恕: 彼此心地光明,互相諒解。要: 約束。⑧沼: 池塘。沚: 小洲。蘋: 池塘淺水中小草本植物。蘩: 白蒿。蕰藻: 一種聚生的藻類。筐筥(ju): 皆竹器,方形稱筐,圓形稱筥。锜(qi) 釜: 皆烹飪之器,有足者稱锜,無足者稱釜。潢汙(huangwu): 低洼積水處。行潦 (hanglao): 積存于道路坑洼之處的雨水。薦、羞: 皆進獻之義。⑨《采蘩》、《采蘋》: 兩詩均見 《詩經·國風·召南》。《行葦》、《泂(jiong)酌》:為《詩經·大雅·生民之什》中的兩篇。
【譯文】 鄭武公、莊公先后擔任周平王的執政大臣,平王同時又兼用虢公。鄭莊公為此怨恨平王。平王說: “沒有這回事。” 所以周王朝和鄭國交換人質。王子狐在鄭國作為人質,鄭公子忽在周王朝作為人質。平王死,周人打算把政權交給虢公。四月,鄭國的祭足領兵割取了溫地的麥子; 秋天,又割取了成周的谷子。周王朝和鄭國互相怨恨。
君子說: “言語不發自衷心,交換人質也沒有作用。彼此以誠相待互相諒解而后行事,又用禮制加以約束,即使沒有人質,又誰能離間?如果有誠心敬意,那么,即使是山溝、池塘、沙洲里生長的野草,蘋、蘩、蕰藻這一類的野菜,方筐、圓锜、鼎、釜這一類的竹器和炊具,停滯的死水、路旁的積水,都可以敬獻鬼神,貢奉王公。何況君子建立兩國的信任,按照禮儀行事,又哪里用得著人質呢?《國風》 中有《采蘩》、《采蘋》,《大雅》 中有《行葦》、《泂酌》這些詩篇,就是為了表明忠實和信賴的。
【鑒賞】 本文寫周天子想和鄭莊公通過交換人質來舒緩其間的矛盾,但雙方雖然交換了人質,最終依然隔閡重重、互相怨恨。文章既寫出了周朝自平王東遷以后失去天下共主地位的虛弱處境,又顯出了鄭國野心勃勃的心機和專權強橫的行為,從一定層面上反映了那個特定時代的政治面貌。文章末尾通過君子對此事的議論闡述了國與國之間應將心比心、彼此體諒、恪守禮儀,才能保持長久的友好。從“信”、“禮”二字入手,宣揚其對維護周王室政權的重要性,并批評周鄭之間靠人質來維系關系的做法是無益之舉。文章言辭簡潔,如一個“無之”就將周平王既想削弱鄭莊公的實權又不敢承認的尷尬與無奈展現無遺。君子的議論有理有據,氣勢充沛,說服力強。
上一篇:《古文觀止·左傳·吳許越成》鑒賞
下一篇:《古文觀止·《國策》·唐睢說信陵君》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