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俞·滿江紅》原文賞析
重到西湖憶歸
繡甸春濃,酒簾外、青山無數。還記得、桃花滿院,劉郎前度。紅燭畫橈臨別酒,碧簫殘雨相思路。看韶光、零落斷橋邊,斜陽暮。
無限景,煙中樹。無限意,風前絮。對澄湖如鏡,玉人何處?艷影尚疑花欲笑,麗情只有鶯能訴。嘆西泠、松柏自年年,風流誤。
這首詞寫作者重游西湖時,對過去情人的追憶。開頭一句: “繡甸春濃”,點明了重到西湖的時間,是春色正濃之時。甸,古代稱都城郊外的地方為甸。杭州在明、清時代雖不是都城,但它曾是五代時吳越的古都,又是南宋時行在所,所以其郊外西湖一帶,也可以稱作甸。繡甸,是指西湖四周的景色象錦繡一樣美麗。在這春光明媚之時,作者重游西湖,坐在湖邊酒家中,欣賞著陽春煙景,放眼望去,只見“酒簾外、青山無數”。到過西湖的人,都會有這樣的體會,在湖中向四周望去,都是青山,山色有濃有淡,重重疊疊,直至天際。所以 “青山無數”四個字,看起來尋常,而只有親身游歷過西湖美景的人,才能深入體會其中妙處。接著作者又把眼光從遠處收回,看著酒家附近,“還記得,桃花滿院”,上次來游西湖時,這酒家是滿院桃花,鮮紅耀眼,現在為什么不見了呢?“劉郎前度”,是用典。南朝宋劉義慶《幽明錄》中記載,東漢明帝永平年間,劉晨、阮肇在天臺山桃花洞遇到神仙。到了西晉武帝太康年間,即二百多年之后,二人又重到天臺。因此后人把去而復返的人稱為“前度劉郎”。作者用此典,一是由桃花而想到桃花洞中的劉郎,以此寓指自己是許多年之后,才又重游西湖的。二是由桃花而想到舊日的情人,唐代崔護有“人面桃花相映紅”的名句,廣為傳誦,所以由桃花而想到面似桃花的美人,就是自然的了。“紅燭畫橈臨別酒,碧簫殘雨相思路”,作者想起了前時與情人歡會時的景象,而最難忘懷的,則是臨別時的情景。橈(ráo饒),是劃船的槳,這里用來代指船。畫橈,就是裝飾華麗的船。在畫船中,紅燭高燒,觥籌交錯,簫聲悠揚。畫船外,淅淅瀝瀝的雨聲,已經慢慢地停了下來。碧簫,是綠色的玉簫,李商隱《送從翁從東川弘農尚書幕》詩有: “素女悲秋瑟,秦娥弄玉簫。”而秦娥又是古代美貌女子的通稱,作者用此,也是由玉簫而暗指美人。在零落漸斷的殘雨中,美人還送了他一段路程。今日重睹此路,又怎能不引起他的相思呢?接下去三句: “看韶光,零落斷橋邊,斜陽暮。”韶光,是指美好的時光。斷橋,是西湖一景,在孤山邊,因孤山之路至此而斷,故名斷橋。這幾句是寫作者從對過去美好時光的追憶中驚醒過來,才發現不知不覺中已夕陽西斜,情人的倩影也在斷橋邊依稀難辨了。
上闋主要是對往日交好情景的追憶,下闋則轉入直接抒發情懷。“無限景,煙中樹。無限意,風前絮。”西湖無限的美景,都象是在云煙繚繞中的樹木一樣,模糊朦朧。作者無限的思緒,都變成象風中飄舞的飛絮一樣,游移不定。為什么會如此呢?就因為“對澄湖如鏡,玉人何處?”面對著清徹澄凈、平靜如鏡的湖水,卻不知往日的情人,那如白玉般晶瑩美麗的情人,現在究竟在什么地方?由于作者全部身心都沉浸在對玉人的思念,所以感到“艷影尚疑花欲笑,麗情只有鶯能訴”。盛開的花朵,好象是玉人的嬌艷的臉龐,在含情微笑。而這種對美人思念的深情,作者又不能對別人言說,只能向花間的黃鶯傾訴。作者的感情,就這樣只能郁積胸中,得不到宣泄。作者在湖邊徘徊流連,而終于歸為失望。“嘆西泠、松柏自年年,風流誤。”西泠,也是西湖孤山下的名勝。作者面對著西泠的松柏,感嘆松柏樹年年常青,而自己卻辜負大好春光,風流佳期已被貽誤。這是因不能重續舊情而發的感慨。
作者重到西湖憶舊,所憶者是誰?她的年齡、身份等,都不得而知,只知道她是一位美貌的女子,在作者上次來西湖時,二人有過一段交情。雖然作者沒有告訴我們他所憶者到底是何人,但作者憶舊的深情濃意,卻是顯而易見的。
上一篇:《文征明·滿江紅》原文賞析
下一篇:《陳維崧·滿江紅》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