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戲劇《夢喬吉》鑒賞
《揚州夢》全名《杜牧之詩酒揚州夢》。寫唐代詩人杜牧與楊州太守牛僧孺的義女張好好從相識、相戀到結為夫婦的經過。
張好好原是豫章太守張尚之從梨園中討得的一個歌妓,當時年方一十三歲,善能吹彈歌舞,張太守曾數次給她算命,道她有夫人之命,只是暫時尚不知她姻緣在于何處。張太守與翰林侍讀杜牧自幼為八拜之交,杜牧因有公干至豫章,事后將欲起程回京,張太守安排筵席,與他餞行,席間命好好為之歌舞一回,給學士送酒。杜牧贈好好瑞文錦一段,犀角梳一副,并即席賦詩一首,贊美好好的嬌嬈和歌舞。臨行,杜牧不無遺憾地表示: “博著個甚功名,教俺做浮萍浪梗,因此上意懶出豫章城” 。雖然因為初次相遇,且好好年幼,不好忘情,但已為之動心,并且因此而輕視功名、懶于回京,卻是很明顯的了。
三年之后,杜牧因公差到揚州。揚州太守牛僧孺昔日與張尚之、杜牧為忘年交,原是父輩,特設席相請杜牧。杜牧為揚州景色深深吸引,想起當年隋煬帝幸廣陵看瓊花,一時繁華,天下無比。今日自己親臨其境,真乃繁華勝地,“則怕春光老瓊花瘦” 。來到牛僧孺處,狂喝爛飲,一醉方休。這時張好好已被張尚之過房與牛太守為義女,經今三年矣。牛太守喚出好好歌舞一回,與杜牧奉酒。杜牧贊好好: “花比他不風流,玉比他不溫柔” ,鶯為之消魂,燕為之害羞,花間四友為之停飛發呆;杜牧和好好交換杯酒,對好好的體態風流贊不絕口,并情不自禁地要來文房四寶,作詩一首相贈,贊好好風流似嫦娥,美貌世間無。他對牛太守說: 好好似曾相識,但一時想不起在何處見過。牛太守命好好回去,他對此于心不甘”,準備著人約黃昏后” ,“酒病花愁” 。
牛太守覺察了杜牧對好好的私情,讓張千打掃翠云樓,杜牧若來,自己借故不見,只叫他在翠云樓上閑玩。杜牧來至翠云樓上,未見牛太守,自己便和家童睡著了。夢中張好好和另外四個小娘子前來服事杜牧,杜牧叫四個小娘子歌舞歡樂,自己在“脂粉隊” “綺羅叢” 、“紅遮翠擁” 中和好好同席共飲,與昨日牛太守筵席大不相同。杜牧渴肚害酒、饞眼看花,與嬋娟相守相從,直吃到月轉梧桐。正在這時,好好因怕牛太守到來而告辭,杜牧驚醒(《揚州夢》因此得名) ,仍懷念夢中 “彩云飛下廣寒宮” ,“花間四友(四位娘子梅、竹、桃、柳)爭陪奉” ,“不覺的困騰騰醉眼朦朧,空對著明晃晃燭影搖紅” ,“這些時陡恁春寒繡被空,冷清清褥隱芙蓉” ,“曉來誤入桃源洞,又則怕公孫弘打鳳牢籠” ,“那里也情深意重,猶恐是夢魂中” 。好好告退,“繡被香寒,玉樓人去,錦樹花飛,金谷園空,飛騰了彩鳳,解放了紅絨,摔碎了雕籠” 。雖然“風云氣概都做了陽臺夢” ,但“花月恩情猶似太華峰” ,“再不趁蝶使蜂媒廝斷送,再不信怪友狂朋廝搬弄,但能夠魚水相逢,琴瑟和同,早跳出這柳債花錢面糊桶” 。如果說杜牧在牛太守宴上和好好還只是兩相顧盼,情投意濃,那么經此一夢之后,他已下定娶好好為妻的決心了。
杜牧在揚州公差已畢,將要回程,對張好好念念不忘,“何日青鸞得同跨,錦衾繡榻,弓鞋羅襪,玉軟香溫受用煞”。揚州富戶白文禮為杜牧設筵送行,杜牧向白文禮表白了自己對張好好的愛慕之情,要同她“天長地久享榮華” 。白文禮見此,愿意為杜牧成全這樁美事,杜牧感激不盡,表示:“縱有奢華豪富家,倒賠裝奩許招嫁,休想我背卻初盟去就他,把美滿恩情卻丟下。我直著諸人稱揚眾口夸,紅粉佳人配與咱,玉肩相挨手相把,受用全別快活殺,做一對好夫妻出入京華,不強似門外緣楊閑系馬” 。正如白文禮所說: “風魔了這漢子,若不成就此事,枉送了他性命也” 。杜牧對張好好已經到了如醉如癡的程度。
杜牧離揚州回京師三年后,牛太守任滿赴京考績,探望杜牧數次,杜牧不愿相見。白文禮隨牛太守一起到京,有意撮合杜、張之事,便在金字塔安排筵席,相請杜牧之。杜牧是個“不戀富貴崢嶸,則待談笑平生,不望白馬紅纓,伴著象扳銀箏” 的人。避而不見牛太守,是因牛太守阻隔他與張好好之故;今日白文禮相請,他便欣然而往,要學醉劉伶,不學醒屈平,“因此上落魄江湖載酒行,糊涂了黃粱美夢” 。牛太守也來赴席,杜牧一方面答應來日設席請罪,另方面也責怪叔父“妬色獨強性” 、“不志誠” 、“行濁言清” ,并明確要求牛太守對他要求娶配張好好一事表態。白文禮亦趁機說合,牛太守正在考績,因好好之故苦于不能與杜牧相見,現在便順水推舟,欣然允諾,喚出張好好與杜牧成親。
杜牧欣喜之際,升為京兆尹的原豫章太守張尚之前來傳示圣上旨意: 因牧之貪花戀酒,本當謫罰; 姑念其才識過人,不拘細行,赦其罪責。杜牧對張尚之保奏之恩表示感謝,承認自己“帶酒簪花,沾紅惹綠,疏狂情性”,而對與張好好結合意無反侮,只覺可喜,寧愿為此去做“五柳先生” ; 但最后還是愿意聽從張尚之的勸告; “從今后立功名寫入麒麟影” ,“畢罷了雪月風花,醫可了游蕩疏狂病,今日個兩眼惺惺,喚的個一枕南柯夢初醒” 。
此劇通過與張好好相識、相戀到結為夫婦的過程,表現杜牧這個貪花戀酒的風流才子的性格,很有層次; 唱詞富于詩意,折次安排緊湊。
上一篇:元戲劇《李好古·柳毅傳書·尚仲賢》鑒賞
下一篇:元戲劇《楊顯之·鄭孔目風雪酷寒亭》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