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劇曲鑒賞辭典·宋代劇曲·元代雜劇·王實甫《西廂記》原文與翻譯、賞析
【仙呂·點絳唇】游藝中原,腳根無線,如蓬轉。望眼連天,日近長安遠。
【混江龍】 向詩書經傳,蠹魚似不出費鉆研。將棘圍守暖,把鐵硯磨穿。投至得云路鵬程九萬里,先受了雪窗螢火二十年。才高難人俗人機,時乖不遂男兒愿。空雕蟲篆刻,綴斷簡殘編。
行路之間,早到蒲津。這黃河有九曲,此正古河內之地,你看好形勢也呵!
【油葫蘆】 九曲風濤何處顯,只除是此地偏。這河帶齊梁,分秦晉,隘幽燕。雪浪拍長空,天際秋云卷; 竹索攬浮橋,水上蒼龍偃。東西潰九州,南北串百川。歸舟緊不緊如何見?恰便似弩箭乍離弦。
【天下樂】 只疑是銀河落九天; 淵泉、云外懸,人東洋不離此逕穿。滋洛陽千種花,潤梁園萬頃田,也曾泛浮槎到日月邊。
《西廂記》 是元雜劇中在文學上被后人評價最高,在舞臺上,流傳最廣的麗情故事。主要寫白衣秀才張生與相國之女崔鶯鶯的愛情婚姻過程,事本唐代元稹的傳奇 《鶯鶯傳》 (一名 《會真記》)。和金代董解元的講唱作品 《西廂記諸宮調》 (又名 《西廂搊彈詞》 或 《弦索西廂》)。從 《鶯鶯傳》 到 《西廂記諸宮調》 再到元雜劇 《西廂記》,崔張故事經歷了內容上的變革和文體上的遞嬗,三者之中,以 《西廂記》 的內容最豐富,思想和藝術上的成就也更完善。
《西廂記》 的主人公張生在第一本第一折出場。正末扮演的張生上場之后,照例在自報家門中進行了自我介紹,一是介紹了自己的名字、籍貫; 二是介紹了自己的出身和遭遇; 三是說明自己到河中府蒲關的因由,使觀眾從中對主人公形成一個整體的概念。自我介紹之后,接唱 【點絳唇】、【混江龍】、【油葫蘆】、【天下樂】四支曲子。這四支曲子把一個 “學成滿腹文章,尚在湖海飄零” 的博學而才華橫溢的書生繪寫得逼真而且豐滿。
【點絳唇】 只二十個字,兩句話,交代的內容卻不少。第一句說的是從何處來,第二句說的是向何處去。先前是在中原游藝,如今要去長安赴試。游藝中原時如同飛旋的蓬草,趕赴長安時望盡天涯。短短的兩句曲文,把書生的行色匆匆描畫得極形象,文字中同時也透露出書生對行色匆匆的旅人生涯的無奈,這種無奈是從自嘲的敘述中傳達出來的。
【混江龍】 描寫了一種傳統的、千篇一律的苦讀經歷: 鉆研經書,就像以字紙為食糧的蠹魚一樣。為了 “云路鵬程” 的入仕前途,白衣書生們都要付出驚人的代價——“將棘圍守暖,把鐵硯磨穿”,燈下苦讀十年、二十年。張君瑞在經歷了“螢窗雪案,刮垢磨光,學成滿腹文章” 之后,卻發現有點南轅北轍,他似乎感到了,在 “學而優則仕” 的路上飛黃騰達的達官顯貴,正像荀子所言 “不學問,無正義,以富利為隆,是俗人者也” (《荀子·儒效》),而自己的行為可能很難讓他們中意。若果真如此,自己即使學富五車又有什么用呢? 這段曲文描述了張生的經歷、性格和他心頭隱藏的對世俗的叛逆。
這兩支曲不僅是自報家門的組成部分,而且是即將發生的愛情故事的背景交代和主人公的性格根據。
【油葫蘆】 和 【天下樂】 是張生對九曲黃河壯美而跌宕景色的感受,除了強調故事發生的地點特征之外,它描寫 “雪浪拍長空,天際秋云卷。竹索纜浮橋,水上蒼龍偃” 的九曲風濤,以氣象取勝,用寥寥數筆勾劃出天塹奇景,也直接地展示出浪跡江湖的才子張生的胸襟有豪放和細膩的兩面。
可以說,這四支曲都是主人公張生的心情和感受: 他對讀書和求取功名生涯的自嘲,他對世俗和俗世的不屑,他對九曲黃河恢宏氣勢的驚訝和想象……這四支曲把一個富于個性的,有才氣的風流才子的形象已勾畫得極鮮明極生動了。
上一篇:《董秀英花月東墻記》原文與翻譯、賞析
下一篇:《西廂記》原文與翻譯、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