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國風秦風·蒹葭》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①所謂伊人,在水一方。②
溯洄從之,道阻且長。③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④
蒹葭凄凄,白露未晞。⑤所謂伊人,在水之湄。⑥
溯洄從之,道阻且躋。⑦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坻。⑧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⑨所謂伊人,在水之涘。⑩
溯洄從之,道阻且右。(11)溯游從之,宛在水中沚。(12)
【注釋】 ①蒹(jian兼):沒抽穗的蘆葦。葭(jia加)。初生的蘆葦。蒼蒼:鮮明茂盛的樣子。②伊人:這個人。一方:那一邊,指江水的對面。③溯洄:逆流而上。阻:艱難險阻。④溯游:順流而下。⑤凄凄:蒼青色。晞(xi希):把水曬干之意。⑥湄(mei):水邊高崖。⑦躋(ji基):上升,攀登。這里指地勢漸高,需要攀登。⑧坻(chi遲):水中高地,小渚。⑨采采:眾多的意思,猶言形形色色。未已:未止,也是未干的意思。⑩涘 (si四):水邊,崖岸。(11)右:《毛傳》釋為左右的右,《鄭箋》解作迂回,馬瑞辰說:“周人尚左,故以右為迂回。”(12)沚(zhi只):水中小洲,含義與前面的“坻”字相同。
【譯文】 浩蕩的蘆葦莽莽蒼蒼,晶瑩的露珠化為了白霜。我所心愛的人,在河水的那一方。若要逆流而上去尋她,道兒險阻路漫長。若要順流而下去找她,飄然宛在水中央。搖曳起伏的蘆葦,青而未黃,蘆葦上的露珠還閃著銀光。我所心愛的人,在水邊那高高的崖上。若要逆流而上去尋她,十里山川千尺崗。若要順流而下去找她,飄然宛在水中央。變幻不定的蘆葦,蒼蒼莽莽,岸邊的露水尚未干爽。我所心愛的人,在河水遙遠的彼方。若要逆流而上去尋她,迂回曲折路漫長。若要順流而下去找她,飄然宛在水中央。
(王 洪譯)
【集評】 《毛詩序》:“《蒹葭》,刺襄公也。未能用周禮,將無以固其國焉。”(《十三經注疏·毛詩正義》)。
宋·朱熹:“言秋水方盛之時,所謂彼人者,乃在水一方,上下求之而皆不可得。然不知其何所指也。”(《詩集傳》卷六)
明·謝榛:“三百篇已有聲律,若‘蒹葭蒼蒼,白露為霜’。”(《四溟詩話》卷二)
清·姚際恒: “此自是賢人隱居水濱,而人慕而思見之詩。……于‘在’字上加一‘宛’字,遂覺點睛欲飛,入神之筆。上曰‘在水’,下曰‘宛在水’,愚之以為賢人隱居水濱,亦以此知之也。”(《詩經通論》,中華書局,1958年版)
清·方玉潤:“此詩在《秦風》中,氣味絕不相類。以好戰樂斗之邦,忽遇高超遠舉之作,可謂鶴立雞群,翛然自異者矣。……三章只一意,特換韻耳。其實首章已成絕唱。古人作詩多一意化為三疊,所謂一唱三嘆,佳者多有余音,此則興盡首章,不可不知也。”(《詩經原始》,中華書局,1986年版)
今·余冠英:“這篇似是情詩。男或女詞。”(《詩經選》,人民文學出版社,1979年版)
今·陳子展:“詩境頗似象征主義,而含有神秘意味。此詩蓋采自歌謠,不得謂民間無此詩人也。”(《詩經直解》,復旦大學出版社,1983年版)
【總案】 方玉潤的見地頗為精到,這首詩的首章的確已成千古絕唱,接下來的兩章只不過是它的余音,無非是在“興盡首章”。所謂“伊人”究竟是男是女,這并沒有多大關系,詩中只是為人們留下了真正的詩意(即一種朦朧的美感)和真切的愛意(實在是一種火熱的愛戀)。詩人描繪景物時,色彩是那樣明麗,節律是那樣婉曲,情懷是那樣悵惘,通過對特定情境和時空條件下客觀景物的描寫,達到了情景互融互襯、情思與客體渾然不可分的藝術境界。它既自然質樸又技法巧妙無跡,以其真切感人的力度獲得了某種意義上永久的藝術魅力。
(姜靜楠)
上一篇:詩經《雅·小雅·南有嘉魚之什·菁菁者莪》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詩經《雅·小雅·谷風之什·蓼莪》原文|譯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