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秦風·蒹葭》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
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從之,道阻且長。
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未晞。
所謂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從之,道阻且躋。
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謂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從之,道阻且右。
溯游從之,宛在水中沚。
【注釋】
蒹葭:水邊生長的多年生草木植物。蒹:荻葦。葭:蘆葦。蒼蒼:深綠色。秋天蘆葦變成深青的顏色。白露為霜:白色的露水凝成霜。所謂:所說的,這里指所懷念的。伊人:那個人,意中有所指的那個人。一方:另一邊。溯:逆流而上。洄:曲折迂迴的水道。溯迴:沿著彎曲的河道向上游去。阻:險阻,指道路難走。長:遙遠漫長。游:指直流的水道。宛:宛如,好像。凄凄:凄清寒冷的樣子。(11)晞:干。(12)湄:水草交接的地方,即岸邊。(13)躋(ji):升高。這里是說道路險峻,需要攀登而上。(14)坻:水中的小塊高地。(15)采采:蘆花白燦燦的樣子。(16)已:停止。這里是“干”的意思。(17)涘:水邊。(18)右:這里指道路迂回曲折的意思。(19)沚:水中的小塊陸地。
【鑒賞導示】
《蒹葭》是一首懷念戀人的詩歌,是《詩經》中表現男女情愛詩作中不可多得的優秀篇章之一,將一個癡情男人的心理和感受表現得真實、曲折,而且十分動人。
【鑒賞】
這首詩,描寫了一個男子傾心于一位想象中的女子,表現了男主人公對想象中的女子的癡情,苦苦追求,可望而不可即的心理感受。
此詩與《關雎》同為表現愛情題材的詩作,但風格上卻有所不同,表現出一種朦朧的美。詩中沒有明確的故事。第一章寫主人公隔水遠望,伊人正姍姍而來,主人公且行且望,苦苦追尋,伊人仿佛就在水中的陸地上。第二章、第三章仍寫主人公苦苦追尋,是第一章的反復詠嘆。突出了主人公追尋之路的艱險與漫長,渲染了主人公感情的綿長與持久。詩中寫秋水邊蘆葦叢生的景象,描繪出的場景迷茫、朦朧:水邊蘆葦叢生,那個美麗的伊人(姑娘)時隱時現。詩歌中寫男主人公對美麗的姑娘的愛也是朦朧的。開始,他若有所思地站在水邊,向對岸望去,看到他所愛慕的那個姑娘正向水邊走來,心里很高興;可不久,蘆葦擋住了他的視線;走了長長的一段路后,卻依舊是什么也沒有,他并不灰心,又折回來去追求她,終于看到了她站在河水中的小洲上,這時,他內心便充滿了喜悅。主人公跟那個姑娘并無交往,甚至還不知他的名字,但只要能夠遠遠地看見她,便感到心滿意足,這種愛是朦朧的,它的動人之處就在于這種朦朧的美。
托物起興手法的運用,是這首詩的又一特點。詩的每一章都用水岸邊的秋景起興,借景抒情,把水鄉清秋的景物同詩中主人公的相思交融在一起來渲染氣氛,使蒹葭、水和伊人的形象交相輝映,渾然一體。
虛實結合手法的運用,加強了詩的藝術感染力。詩中的小洲、河流等,都是場景中的實物,而“伊人”則是想象中虛構的人,是虛寫。每章都先寫秋景,寫心上人的路遠難尋,結尾卻用“宛在”一轉,似乎她就在面前。顯然,這描寫的是一種想象,而這一想象的出現,卻深刻地描繪了一位癡情者的心理狀態,描繪了他對戀人的強烈感情。
【鑒賞要點】
意境蒼茫,充滿詩意。動用了托物起興的手法。重章疊句,一唱三嘆的結構。虛實結合的手法。
上一篇:【清】龔自珍《己亥雜詩》全詩原文、注釋和賞析
下一篇:【宋】蘇軾《江城子密州出獵》全詩原文、注釋和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