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教戰守策》原文與翻譯、賞析
夫當今生民之患,果安在哉?在于知安而不知危,能逸而不能勞。此其患不見于今,而將見于他日。今不為之計,其后將有所不可救者。
昔者先王知兵之不可去也①,是故天下雖平,不敢忘戰。秋冬之隙,致民田獵以講武。教之以進退坐作之方②,使其耳目習于鐘鼓、旌旗之間而不亂,使其心志安于斬刈、殺伐之際而不懾。是以雖有盜賊之變,而民不至于驚潰。及至后世,用迂儒之議,以去兵為王者之盛節③; 天下既定,則卷甲而藏之。數十年之后,甲兵頓弊④,而人民日以安于佚樂,卒有盜賊之警⑤,則相與恐懼訛言,不戰而走。開元、天寶之際,天下豈不大治?惟其民安于太平之樂,豢于游戲、酒食之間,其剛心勇氣,消耗鈍眊⑥,痿蹶而不復振⑦。是以區區之祿山一出而乘之,四方之民,獸奔鳥竄,乞為囚虜之不暇,天下分裂,而唐室固以微矣。
蓋嘗試論之: 天下之勢譬如一身。王公貴人,所以養其身者,豈不至哉?而其平居??嘤诙嗉?。至于農夫小民,終歲勤苦,而未嘗告病。此其故何也?夫風雨、霜露、寒暑之變,此疾之所由生也。農夫小民,盛夏力作,而窮冬暴露,其筋骸之所沖犯,肌膚之所浸漬,輕霜露而狎風雨,是故寒暑不能為之毒。今王公貴人,處于重屋之下⑧,出則乘輿,風則襲裘,雨則御蓋⑨。凡所以慮患之具,莫不備至。畏之太甚,而養之太過,小不如意,則寒暑入之矣。是故善養身者,使之能逸而能勞,步趨動作,使其四體狃于寒暑之變;然后可以剛健強力,涉險而不傷。夫民亦然。今者治平之日久,天下之人,驕惰脆弱,如婦人孺子,不出于閨門。論戰斗之事,則縮頸而股慄; 聞盜賊之名,則掩耳而不愿聽。而士大夫亦嘗言兵,以為生事擾民,漸不可長⑩。此不亦畏之太甚而養之太過歟!
且夫天下固有意外之患也。愚者見四方之無事,則以為變故無自而有,此亦不然矣。今國家所以奉西北之虜者,歲以百萬計(11)。奉之者有限,而求之者無厭,此其勢必至于戰。戰者,必然之勢也,不先于我,則先于彼; 不出于西,則出于北。所不可知者,有遲速遠近,而要以不能免也。天下茍不免于用兵,而用之不以漸,使民于安樂無事之中,一旦出身而蹈死地(12),則其為患必有不測。故曰:天下之民,知安而不知危,能逸而不能勞,此臣所謂大患也。
臣欲使士大夫崇尚武勇,講(習)兵法; 庶人之在官者(13),教以行陣之節; 役民之司盜者(14),授以擊刺之術。每歲終則聚于郡府,如古都試之法(15),有勝負,有賞罰。而行之既久,則又以軍法從事。然議者必以為無故而動民(16),又撓以軍法(17),則民將不安。而臣以為此所以安民也。天下果未能去兵,則其一旦將以不教之民而驅之戰。夫無故而動民,雖有小恐,然孰與夫一旦之危哉(18)?
今天下屯聚之兵,驕豪而多怨,陵壓百姓而邀其上者(19),何故?此其心以為天下之知戰者,惟我而已。如使平民皆習于兵,彼知有所敵,則固已破其奸謀,而折其驕氣。利害之際,豈不亦甚明歟!
【鑒賞】 宋仁宗嘉祐六年 (1061) 蘇軾應制科考試時,作 《進策》二十五篇,包括《策略》五篇,《策別》十七篇,《策斷》 三篇,本文為 《策別》 中《安萬民》之五。原題作《教戰守》,后人從總目增一 “策” 字。策,古代臣民向皇上陳述政見和進獻謀略的一種文體。蘇軾《辯試館職策問札子》說: “臣昔于仁宗朝舉制科所進策略,……大抵皆勸仁宗勵精庶政,督察百官,果斷而力行也?!边@些話表明了蘇軾作策論的動機和目的?!督虘鹗夭摺肪褪沁@個動機和目的的最好說明。
蘇軾從國家民族的安危、盛衰著眼,一開篇就鮮明地提出 “當今生民之患”“在于知安而不知危,能逸而不能勞”。蘇軾的這個“居安而思?!?的觀點不僅適用于當時,就是將來也仍然適用,永遠不會過時。為了充分地闡明這個觀點,讓皇上采納,蘇軾緊接著用了三層文字來說明:
第一層,用史實來證明。夏商周時代,“天下雖平,不敢忘戰”。據《周禮·夏官·大司馬》記載: “中秋,教治兵,如振旅之陳?!?“中冬,教大閱?!?“以教坐作、進退、疾徐、疏數之節。” 因為居安思危,不忘講武習戰,“雖有盜賊之變,而民不至于驚潰”。后世廢棄了習武備戰,以至唐朝在開元、天寶那樣的盛世之際,卻以安祿山、史思明之亂,而危及唐王朝的存亡。正反兩個方面的史實充分說明,居安思危是先王成功之道,是萬不可廢的。
第二層,以人身來比喻。蘇軾以“王公貴人”和“農夫小民”來對比?!巴豕F人”吃的是山珍海味,為什么時常鬧病呢? 因為太嬌生慣養: “出則乘輿,風則襲裘,雨則御蓋。凡所以慮患之具,莫不備至?!?身體沒有抵抗寒暑的能力?!稗r夫小民”吃的是粗茶淡飯,為什么不生病呢? 因為他們終年勞作,“輕霜露而狎風雨,是故寒暑不能為之毒”。蘇軾從對比中得出結論說: “是故善養身者,使之能逸而能勞,步趨動作,使其四體狃于寒暑之變,然后可以剛健強力,涉險而不傷?!边@就說明,練武習兵乃致強之道。蘇軾進而用這個道理,來說明讓人民操武習兵,正是增強國家民族抵抗能力的好辦法。
第三層,用邊患來證實。蘇軾用宋朝當時的邊情來說明不可不習兵。因為北有契丹、西有西夏,時常入境來騷擾、掠奪,為了求得邊境的安寧,每年都得輸出上百萬計的錢財。即使這樣,也難求得長治久安。因為“奉之者有限,而求之者無厭,此其勢必至于戰?!奔热粦鸩豢梢悦?,與其不作準備而倉促用兵,為什么不預先操練,以備不時之需呢?邊防安全才有國家的安全,民族的安全。因此,教民習武實乃邊防安全之必需。
三層文字有力地說明了: “知安而不知危,能逸而不能勞”的危害性及教民習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那么,如何來講武習兵呢?蘇軾提出了如下的方案: 首先要讓士大夫“崇尚勇武,講(習)兵法”;對“庶人之在官者,教以行陣之節”,對“役民之司盜者,授以擊刺之術”;每年還要規定固定的時間,集中在郡府訓練,分勝負,有賞罰,并“以軍法從事”。
這樣做也許會引起一些人的非議,認為這是“無故而動民,又撓以軍法,則民將不安”。對這種非議,蘇軾進行了駁斥。他說,這雖然是“無故而動民”,造成的只是小不安,這小不安與那戰爭一旦發生后“以不教之民而驅之戰”所帶來的大危害,卻是不能相提并論的,所以,這種“無故而動民”其實是“安民”也。
文章最后還指出當時“屯聚之兵,驕豪而多怨,陵壓百姓而邀其上”的原因,是他們認為天下只有他們“知戰”,因此目中無人、妄自尊大。如果平民“皆習于兵,彼知有所敵,則固已破其奸謀,而折其驕氣”??梢姡暠c不習兵,其利與害,是十分明顯的。
可見,《教戰守策》反映的是蘇軾的愛國主義思想,他的“居安而思危”觀,對國家、對民族,都是大有裨益的。
上一篇:柳宗元《敵戒》原文與翻譯、賞析
下一篇:聞一多《文藝與愛國》原文與翻譯、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