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辭《屈原九歌·禮魂》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成禮兮會鼓,傳芭兮代舞。②姱女倡兮容與。③
春蘭兮秋菊,長無絕兮終古。④
【注釋】 ①禮魂:本篇是祭祀的送神曲。是《九歌》中的最后一篇。②成禮:祭祀的禮儀已完成。會鼓:眾樂器會合齊奏,聽從鼓的節奏。芭:同“葩”,巫手中所持的香草。代:交替、更迭。③姱:美好。倡:同“唱”。容與:聯綿詞,形容舞姿舒徐宛轉的樣子。④終古:猶萬古。這兩句意為:這一年兩度的春秋祭禮,長相繼承,萬古不絕。
【譯文】 祭禮完成啊鼓樂齊鳴,巫傳香草啊舞態紛呈。美女纖歌啊宛轉輕盈。春祭供蘭啊秋祭獻菊,萬古相傳啊永不變更。
【集評】 漢·王逸:“祠祀九神,皆先齋戒,成其禮敬,乃傳歌作樂,急疾擊鼓,以稱神意。”(《楚辭章句》卷二)。
清·蔣驥:“《禮魂》,蓋有禮法之士如先賢之類,故備禮樂歌舞以享之,而又期之千秋萬祀而不祧也。”(《山帶閣注楚辭》卷二)。
清·林云銘:“蓋‘山鬼’與正神不同,《國殤》、《禮魂》乃人之新死為鬼者。物以類聚,雖三篇實止一篇,前共得九,不必深文可也。”(《楚辭燈》卷二)
今·姜亮夫:“其《禮魂》一篇,則言成禮會鼓,傳芭代舞,絕無其他至義,而韻語短促;以曲言,蓋所以送上列九神者也。”“《東皇太一》為迎神曲,《禮魂》為送神曲,故二歌皆羌無故實。”(《重訂屈原賦校注》卷二)
【總案】 作為送神曲,這短短二十七字,卻描寫了一幅傳芭代舞、姱女容與的狂歡場面。本來原始的祭祀與狂歡是很難分開的,神的來享之后就是人的狂歡。《詩經》中《溱洧》、《東門》的作者,原是“引車賣漿者”,唱出那種男歡女愛原不足奇。屈原能描寫這種神圣的狂歡,確有其獨特的個性和審美意識。據民間鄙詞俚曲創作《九歌》,本身就是一種個性化的文化創造,而經自身濾汰,將“人性中的至圣至神”(歌德《少年維特之煩惱·卷頭詩》,郭沫若譯)賦予美學意義,強化文化創造中的逆反思考,更在民族文化的群體創造與個體創造關系問題上,樹立了開啟和勇氣的標志。
上一篇:詩經《國風·豳風·破斧》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詩經《雅·小雅·鴻雁之什·祈父》原文|譯文|注釋|賞析